對大多數人來說,邏輯 --- 即使只是初階邏輯 --- 並不易學。天生有邏輯頭腦的人很少,因此,沒有受過邏輯訓練的人,很容易會犯一些其實很簡單的邏輯謬誤。心理學家Peter Cathcart Wason就設計過一個很有名的測試,結果顯示一般人大多搞不清楚條件語句的邏輯關係。Wason給一百多個接受測試者看四張紙牌的其中一面:
每張紙牌都一面是數目字,另一面是英文字母。他接著問他們這問題:「假如我說:如果這些紙牌一面是個元音(a, e, i. o, u),另一面就是個偶數(2, 4, 6, 8 …);你至少要揭哪些紙牌看另外一面,才可以肯定我說的是真話?」接受測試的人都是受過大學教育的,但只有5%完全答對了問題。其後有研究者重複這個實驗,結果也是少於10%的人完全答對。(在看下去之前,你不妨想一想,然後回答那個測試問題。)絕大部份人都認為要揭A那張紙牌,這是對的:如果A牌的另一面不是個偶數,Wason那句便不是真話。可是,很多人認為4那張紙牌也要揭,那就錯了:即使這一面是個偶數,另一面卻不是個元音(例如是W),Wason那句話仍然是真的。「如果這些紙牌一面是個元音,另一面就是個偶數」並不蕴涵「如果這些紙牌一面是個偶數,另一面就是個元音」,正如「如果他是獨子,他便沒有兄弟」並不蕴涵「如果他沒有兄弟,他便是獨子」(因為他可以有姊妹)。其實,除了A牌,還要揭的是7那張紙牌:這一面不是個偶數,如果另一面卻是個元音(例如是e),Wason那句便不是真話了。「如果這些紙牌一面是個元音,另一面就是個偶數」蕴涵「如果這些紙牌一面不是個偶數,另一面就不是個元音」,正如「如果他是獨子,他便沒有兄弟」蕴涵「如果他有兄弟,他便不是獨子」。
很簡單的邏輯關係,卻有超過九成人弄錯了,你說邏輯是不是要學?** 有趣的是,當這個測試的問題改為涉及人際或社會關係時,則大多數人都完全答對。(例如紙牌的一面是飲品的名稱,另一面是年齡數字,而那個要被判斷真假的語句則是「如果你飲的是含酒精的飲品,你的年齡便是超過十八歲」)。為何會有這樣的分別?這還沒有一定的解釋;無論如何,有邏輯頭腦的人的推論能力應該是不只限於某類題材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