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9

李錄與巴菲特所選擇的道路

有傳言巴菲特可能會找李錄作為他的接班人,令不少人都感到意外。原因是李錄曾是八九學運的骨幹分子,怎會一下子成了全球排第二位富豪的接班人?

有人對李錄不繼續搞民運,轉去搞投資表示失望;亦有人對李錄爬得那麼快表示羨慕。我覺得第一種意見過度偏激;而第二種意見則有點庸俗。

六四至今已二十一年,當年的參與者大部分都是學生,現在應已出社會工作,怎可能要求這批人都全職搞學運。人生在不同的時段該有不同的選擇,能在時代呼喚的時候,全心全意投入過,已算對自己有個交代;其他旁人怎可以苛求?難道一朝參與過學運,以後就不可結婚,不可以為自己的小家庭而奮鬥?因此,每當我看到有民運分子,在社會上重新找到自己的位子,我都會感到欣慰。我不忍看到這批一度為民族的理想而奉獻出自己青春的人,長年都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然而,巴菲特所選擇的道路是否值得李錄追隨呢?我就有點懷疑!李錄說,他願意協助中國邁向繁榮,但協助巴菲特一時投資中國石油,一時投資比亞迪,這樣會對中國帶來實質的好處嗎?

香港的傳媒一向對巴菲特推崇備至,原因是只懂得看一個人能在社會裡賺多少錢,而不懂得看一個人能在社會裡實際扮演甚麼角色,起過甚麼功能。

巴菲特所領導的投資公司–巴郡,向來只作靜態投資,不會具體參與他所投資的公司運作。當他發現一間公司的股價尚未反映這間公司的潛在價值時,他就趁價低大量增持,待公司愈做愈好,股價充份上升時,他就把股票賣出套現。巴郡是從來都不會花心思去改善公司的營運模式,以為公司增值的。公司若是管理不善,他們就把股份賣出算了。因此,巴菲特可謂是徹頭徹尾的金融炒家。香港的傳媒對香港的地產炒家深惡痛絕,對美國的金融大炒家卻推許有加,怎會這樣雙重標準?

一個社會需要不斷有人發展新的生意,社會才會進步,人民的生活才有機會得到改善。見現有的公司搞得好,就去買它的股票,擇肥而噬,待價而沽,這只會對投資者帶來升值的利益,對社會上一般市民都不會有甚麼好處。巴菲特的公司每年賺錢數以百億計,但他的公司只有很少職員,不會替社會帶來就業機會,亦不會協助社會提升生產力。這類模式運作的公司,根本沒有太多的社會功能,不是中國在現階段最需要引進的公司。

李錄年輕的時候參與八九學運,動機當然是為了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否則怎會不顧個人的安危呢?現在要投身社會做實際工作,其實一樣可以有很多選擇,一樣可以做一些在社會有實際功能的工作,投靠巴菲特看來與李錄年輕時的理想多少有點矛盾。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