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9
林本利﹕東隧加價 為要多賺0.2%?
東隧申請加價,是根據2005年1月的獨立仲裁結果。當時仲裁人引用1997年的仲裁結果,裁定東隧在30年專營權內,每年可以繼續賺取15%至17%的「合理但非過多」的股本內部回報率。仲裁人除了支持東隧2005年加價外,還容許東隧可以在5年內再加價一次,以期達到賺取最少15%的股本內部回報率。
仲裁人在釐定東隧的合理回報時,不是像兩電一般以資產淨值為計算基礎,而是以股本作為計算基礎。東隧的總投資額約為22億元,當中7.5億來自股東,其餘是來自銀行貸款。這7.5億元的股本,便是用作計算股本內部回報率的基礎。
至於東隧的回報,亦非像兩電以公司利潤為準則,而是以淨現金流作為計算。淨現金流是每年的總收入(主要是隧道費),減去每年的現金支出,包括資本開支、經營開支(主要是員工薪酬,不包括折舊)、利息、利得稅、償還借貸等。
東隧在1986年獲政府批出專營權後,頭幾年股東總共投資7.5億元,淨現金流是負數。到1989年東隧通車後,公司開始賺取收入。扣除各項現金支出後,淨現金流變為「正數」。在計算淨現金流時,東隧是以派息作為準則。換言之,即使公司錄得正現金流,手上現金充裕,倘若不派息,股東仍未算收到淨現金流。
自從東隧在1994年開始派息後,到2009年為止,股東總共收取了46.6億元股息。今年東隧流量較去年增長近5%,平均每日接近66,000架次車輛使用,估計可以為公司帶來5億多元的淨現金流。倘若公司將這額外賺取的現金全數派息,到今年年底股息總數已經達到52億元,是7.5億元股本的7倍,每年股本內部回報率約13.3%。
東隧想先發制人增談判籌碼
筆者推算過,即使專營權屆滿(2016年8月6日)前不加價,東隧未來5年多,只要每年流量增長2%,額外可以多派30多億元股息(包括手上1.5億元現金)。整個30年專營權期間東隧一共獲得約86億元股息,是股本的11倍,每年股本內部回報率達到14.4%,已經是一項回報十分理想的投資。東隧的大股東中信泰富,從1988年6月至今,公司的股票總投資回報(包括股價上升和股息),每年亦不過12.8%,東隧的回報已足夠向股東交代。
倘若東隧加價四成,令汽車流量首年下跌一成,之後每年回升2%,公司未來5年多的淨現金流可以增加至約40億元,較不加價多6億多元。由於專營權只餘下不足6年,故此即使大幅加價四成,令紅隧擠塞情加劇,東隧每年股本內部回報率亦不過增加0.2%,達到14.6%。
很明顯東隧大幅加價,並非單單為股東爭取多賺0.2%的回報。東隧想先發制人,增加日後與政府洽談3條過海隧道車輛分流問題的談判籌碼;並且期望政府不要單單處理東隧和紅隧的車輛分流問題,亦要想辦法打救西隧,增加西隧的流量和收入。政府即使有意回購東隧,亦可能被迫要一併回購西隧。然而,由於西隧至今的淨現金流總額(股息減股本)還是負數,公司若要追回之前的損失,達到每年賺取15%的回報,回購價(連同償還銀行貸款)超過200億元。
東隧和西隧的大股東同屬中信泰富。公司在2008年10月公布因炒賣澳元衍生工具而虧損150億元,令股價一度暴跌超過一半,之後執法機構介入調查。現在中信泰富為了東隧每年多賺一兩億元而申請大幅加價,惹來公眾憤怒,嚴重損害公司形象,恐怕只會得不償失。
貓貓吸大麻:貓草
中美滙率之爭短兵相接
在溫家寶總理上周出席聯合國大會前後,美國政府已透過多種方式,不斷把迫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升級。本月十三日,商務部裁決,對中國無縫鋼管徵收高額 反傾銷及反補貼稅;於國會就人民幣滙率問題舉行聽證期間,本月二十一日再對銅版紙作出「雙反」裁決,而賦稅委員會最終通過《公平貿易貨幣改革法案》,在在 展露了美國迫使人民幣升值的強橫力度。
面對美國「咄咄相逼」,人民幣其實已展開新一輪升勢。九月二十一日,兌一美元的中間價報六點六九九七,創下自二○○五年七月滙改以來的新高,亦較六 月十九日滙改重啟時升值了百分之一點八八,反映中國對美國的壓力已作出了退讓。然而,在貿易層面卻「不甘示弱」,實行反制。中國商務部日前宣布,對美國進 口的白羽肉雞產品徵收反傾銷稅。反制措施一出,美國商務部昨天又出招,宣布對中國進口的銅管徵收反傾銷稅,最高稅率達百分之六十一。可以看到,雙方在人民 幣升值問題上的角力、在貿易壁壘上的攻防,已然愈演愈烈。
有「歐羅之父」稱號的諾貝爾獎經濟學家蒙岱爾日前表示,美國國會向中國施壓,要求提高人民幣滙價,無助縮減兩國間的貿易差額。事實上,從二○○五到 二○○八年,中國開始讓人民幣升值,但貿易順差並沒有減少,反而擴大。主因在於中國貿易餘額,滙率並非主因,關鍵還在於其他因素,尤其是儲蓄率和投資率的 結構。
按照美國的立法程序,《公平貿易貨幣改革法案》即使在眾議院獲得全院通過,還須進入參議院的立法過程。由於國會中期選舉形勢尚未明朗,法案最終可能 受阻。然而,美國透過立法保護國內產業,壓制中國進口,卻有先例可見。二○○五年七月,美國便通過《美國貿易權利執行法案(修正案)》,掃除了對非市場經 濟國家實行反補貼法律的障礙,隨即於二○○六年對中國銅版紙啟動了反補貼調查,這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美國首次發起對中國的反補貼調查,並且很快採 用更厲害的手法,即綜合了「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重威力,對中國出口產品實施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調查,同年便連續發起近十宗立案。
事實上,全球經濟失衡,離不開「全球化」的背景和作用。在分工和相對優勢的引導下,生產要素的集聚,也導致了生產基地的集中。珠三角「世界工廠」就 是其中一個典型。但這些出口的擴大,所積累的貿易順差,並非「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體現,只是低廉勞動力價格的結果而已。所謂全要素生產率是指產出增長,扣除了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增長率後的剩餘,亦即一般所理 解技術進步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如今中美貿易失衡和貨幣滙價摩擦,反映中國透過低勞動成本所得的貿易順差,無法持續,代價也太大,是時候改變增長結構,以國內需求代替國外需求,此 舉既可改善國內勞動力的福利和所得收入,更勝於把消耗國內資源所得的財富,換來一大堆不斷貶值的美元資產儲備。可以說,美國透過立法,賦予商務部把「貨幣 低估」行為視為出口補貼,進而對商品徵收反補貼稅,既展露了美國在解決人民幣滙率問題上單方面的「橫蠻性」,更反映了中國改變經濟增長結構的迫切性。
中共黨史分享,正確認識文革
文化大革命發生的10年期間,按照葉劍英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的說法,整了1億人,死了2000萬人,浪費了8000億人民幣。如果再加上李先念(1977年12月20日在全國計劃會議上)說的國民收入損失5000億,浪費和減收共計13000億人民幣。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6年毛澤東去世,沒有內戰,沒有重大自然災害(關於是否真正存在「三年自然災害」,大多數人持質疑態度,認為是政府故意推卸責任的托辭),非正常死亡在5755萬人以上(其中三年困難時期的死亡人數目前尚存在較大爭議,爭議的範圍從1000萬至5000萬不等),經濟損失14200億元。近30年國家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為6500億元,三年困難時期和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總的損失,是中國前30年基建投資總額的兩倍多。---摘自〈維基百科〉
人類,尤其是中國人,看歷史很容易犯上一個嚴重錯誤。以為一個或幾個的領導人是神人,可以呼風喚雨,其他人都不能左右大局。
每一段歷史,都是由每一個人的互動交往編織而成,無人置身事外,文化大革命都一樣。
首先,中國共產黨,上至領導人物,下至普通黨員,無致力制定完善的制度,填補既有制度的漏洞。在1959年4月27日之後,毛澤東在憲法和中共黨章之中,名義上理應是二線,但中共黨大會仍然把他繼續「供奉」為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實質上並無解除他領導權,更大開「名不正而言順」的「垂簾聽政」方便門,在制度上令毛澤東有領導人的權而無領導人的責,權責不平衡,毛澤東進可利用政治影響力發動群眾,退可辯稱自己並無實權,坊間俗語稱為:「彩就自己攞,鑊就人地孭。」故此,我們不只要批評毛澤東,更應當批評,當時某些的中共黨員,有心將毛澤東奉若神明,然後在其庇蔭下「大撈特撈」;只要以「緊跟毛主席,緊跟黨中央,緊跟中央軍委,緊跟中央文革小組」為口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就可以無視中國憲法和中共黨章,可以肆無忌憚地將劉少奇、鄧小平、彭真、賀龍、烏蘭夫、陸定一、薄一波等領導人打倒,朱德、陳雲、董必武被逼「靠邊站」,政治局委員只有毛澤東、林彪、周恩來三人,政治局候補委員只剩下陳伯達、康生兩人。
毛澤東一人不能做甚麼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即當時的「中央文革成員」,彼此誰利用誰?是毛澤東安插自己的秘書班子取代中央政治局實權,還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毛澤東的「威名」騎刧中國及中共?是互相利用吧!中共對此的說法,我認為是很中肯確切,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正式表述:「『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將毛澤東及反革命集團(即林彪、江青等等)的責任都道出了。
其次,毛澤東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所謂大字報和號召,都要有人肯被鼓動,那些文字才會變得具破壞力。負責進行批鬥,包括文鬥和武鬥的,是紅衛兵。我們定當需要反思,為何當時社會上有一班人,能輕易被鼓動,去做出泯滅人性的紅衛兵批鬥行為呢?
在中共建國初年,有所謂「紅五類」和「黑五類」,紅五類即革命軍人、革命幹部、工人、貧農、下中農,黑五類即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紅五類及其家人子女,在種種資源佔有、利益分配(升學、招工、晉級調資、分房、醫療等社會流動的機遇和福利)上,他們享有優先權,在政治參與(參軍、提幹、參選人民代表、從政為官)、接班人的培養(入隊、入團、入黨、選拔各種積極分子和入選幹部後備隊名單)上,享有優先權(因為「根正苗紅」);而黑五類,則被打入另冊,列為被專政管治的對象。可以看見,那時年輕人的社會流動機會是建基於父母的紅黑,紅五類後代「贏在起跑線」,黑五類後代則「窮人唯忍」,在文革時,毛澤東號召「造反有理」,成為被壓逼者的好機會:黑五類後代,只要打著「造反有理」、「擁護毛主席」的旗號,又可以肆無忌憚地對付「對自己唔住」的人,有政治悟性的紅五類後代,都會打出類似旗號,甚至參與其中以自保。
紅衛兵泯滅人性的文鬥武鬥,炮打司令部的大字報只是誘因,不公平的社會環境才是主因。「有親戚在國外,被紅衛兵以有『海外關係』等罪名批鬥抄家,把傢具全都搬走」,「把傢具全都搬走」是最實際的,「海外關係」只是藉口而已,為何某些人的社經地位低下至到要貪圖別人的傢具?這是社會流動機會(將年輕人劃分紅黑五類)不公的後果。毛澤東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當然有錯,社會流動機會不公是大錯。
只有毛澤東而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是無文化大革命的。只有毛澤東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而無紅衛兵,都是無文化大革命的。有公平社會制度,是無紅衛兵的。建設社會制度,每個人都是有責任的。故此,文化大革命,責任有輕重,但無人可置身事外。
李錄與巴菲特所選擇的道路
有人對李錄不繼續搞民運,轉去搞投資表示失望;亦有人對李錄爬得那麼快表示羨慕。我覺得第一種意見過度偏激;而第二種意見則有點庸俗。
六四至今已二十一年,當年的參與者大部分都是學生,現在應已出社會工作,怎可能要求這批人都全職搞學運。人生在不同的時段該有不同的選擇,能在時代呼喚的時候,全心全意投入過,已算對自己有個交代;其他旁人怎可以苛求?難道一朝參與過學運,以後就不可結婚,不可以為自己的小家庭而奮鬥?因此,每當我看到有民運分子,在社會上重新找到自己的位子,我都會感到欣慰。我不忍看到這批一度為民族的理想而奉獻出自己青春的人,長年都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然而,巴菲特所選擇的道路是否值得李錄追隨呢?我就有點懷疑!李錄說,他願意協助中國邁向繁榮,但協助巴菲特一時投資中國石油,一時投資比亞迪,這樣會對中國帶來實質的好處嗎?
香港的傳媒一向對巴菲特推崇備至,原因是只懂得看一個人能在社會裡賺多少錢,而不懂得看一個人能在社會裡實際扮演甚麼角色,起過甚麼功能。
巴菲特所領導的投資公司–巴郡,向來只作靜態投資,不會具體參與他所投資的公司運作。當他發現一間公司的股價尚未反映這間公司的潛在價值時,他就趁價低大量增持,待公司愈做愈好,股價充份上升時,他就把股票賣出套現。巴郡是從來都不會花心思去改善公司的營運模式,以為公司增值的。公司若是管理不善,他們就把股份賣出算了。因此,巴菲特可謂是徹頭徹尾的金融炒家。香港的傳媒對香港的地產炒家深惡痛絕,對美國的金融大炒家卻推許有加,怎會這樣雙重標準?
一個社會需要不斷有人發展新的生意,社會才會進步,人民的生活才有機會得到改善。見現有的公司搞得好,就去買它的股票,擇肥而噬,待價而沽,這只會對投資者帶來升值的利益,對社會上一般市民都不會有甚麼好處。巴菲特的公司每年賺錢數以百億計,但他的公司只有很少職員,不會替社會帶來就業機會,亦不會協助社會提升生產力。這類模式運作的公司,根本沒有太多的社會功能,不是中國在現階段最需要引進的公司。
李錄年輕的時候參與八九學運,動機當然是為了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否則怎會不顧個人的安危呢?現在要投身社會做實際工作,其實一樣可以有很多選擇,一樣可以做一些在社會有實際功能的工作,投靠巴菲特看來與李錄年輕時的理想多少有點矛盾。
2010-09-28
孟買沒有蘭桂坊
在這個有趣的世界,你會到處見到中國女人挽着洋人的臂圍自傲地在街上走,菲律賓女人和泰妹也一樣。
印度女人很少嫁鬼佬,相反,印度男人娶鬼妹(她們當然很快就變成鬼婆),卻多許多。印度女子傳統而保守,如果嫁給白人,她們會受到家庭的訕笑和排斥。但是相反,一個印度男人娶了鬼妹,卻像天上掉下來的香餑餑,被一個家族視同贏得了一件珍貴的獵物。歐美的鬼妹,如果有幸嫁到了印度定居,下半生就有許多奇遇,能寫出一冊豐富的傳記。
首先,她的印度老公周圍的親友,在拚命鼓掌艷羨、眉開眼笑稱許這個印度男人能高攀一個洋女人的同時,會同時對他產生一絲鄙視之情。聽起來矛盾,但不,因為印度人崇洋症,比鄰國更甚,自覺印度男人再出色,也配不起白種女性。許多印度男人也視約會鬼妹為人生終極挑戰,比起在天上摘下一顆星星,在美國矽谷找到一份高職和得到綠卡,娶鬼妹是更大的殊榮。
這種心理,英國人最清楚,小說《印度之路》就是講一個奇怪的故事,年輕的印度醫生,硬是要向一個剛來印度的英國少女表示「友好」,很熱心地向她介紹印度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過份熱情,哪知道熱臉孔貼到冷屁股上,鬧出一樁荒謬的無頭公案。
然而,印度波萊塢有一個當紅女明星,叫做姬絲旺妮,最近嫁了一個美荷混血的鬼仔,發現白人對老婆很好:為太太下廚、到超級市場購物,這一切,印度男人完全倚賴他們的母親和妻子做,洋人卻倒過來,當太太為老公烹飪時,洋丈夫會很感激。
姬絲旺妮開了一個網誌,成為印度社會的熱門爭議。一個文化越古老幾千年,越所謂燦爛,其民族心理骨子裏的賊壞更甚,在自卑和自大的糾結之中,有太多外國人無法明白的計算。孟買與上海香港一樣,都是亞洲「國際大都會」,印度人和中國人心底裏互相鄙視着,不,不需要溝通和尊重的,人類因為種種敵意,這個世界才多姿采。
(陶傑)
眾小難纏以和為貴 中日應無好戲上演 ~林行止專欄
一、
「詹其雄事件」第一場已經落幕,第二場正拉起帷幕,緊鼓繁弦,但是否有好戲上演或根本只有「口水戰」,筆者不敢「預測」。
對 於「詹其雄事件」第一場的結局,筆者的「預測」,比起「測市」錯得更徹底,自我檢討,知道錯在料不到北京「溫馨」提醒日本,中國有「專賣權」的稀土可能中 止對日輸出,日本便「內部地震」,正在徬徨莫決不知所措之際,美國國務卿希拉莉毫不含糊地向日本外相前原誠司表示「釣魚島屬《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第五條美 國對日本防衞義務的範圍」,等於說釣魚島主權糾紛一旦惡化至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會義不容辭地盡「防衞義務」與日本「並肩作戰」,意味美國「確認」釣魚島主 權屬於日本;更重要的是,美國藉此再一次展示有意保持其「亞洲大哥大」地位。知道釣魚島現在不會落入中國之手,日本政府馬上打倒昨日之我,無條件釋放未被 起訴的詹船長,希望從此可以與中國「和好如初」,雙方繼續發財。
日本菅直人政府虎頭蛇尾的做法,在國外威信掃地(事實上新政府的威信尚未建 立),在國內則遭受朝(與菅直人不同道的黨內派系)野(恨不得趁機拉倒民主黨政府的自民黨等反對派)猛烈抨擊—靠稀土「為生」的行業當然不作此想但格於形 勢不得不保持緘默,無法聲援政府,以免惹怒北京真的禁止對日輸出—如果稍後為了「爭取『四人質』安全回國」而再次推翻立場,從「從未想過要道歉及賠償」變 成「啊,原來要道歉和賠償,那就照辦吧」,便可能引發一次動搖民主黨統治地位的政治危機。對於日本(民主黨及自民黨)來說,這次事件的唯一「收穫」,應為 日本可以藉機「名正言順」地建立其處心積慮醞釀已久的「海軍陸戰隊」(Marine Corps)!美國當然樂觀其成,以不但可做成更多軍火交易,亦可讓日本分擔美國在遠東區的軍事壓力。
就事論事,日本此次表現甚為窩囊,即 使事發不久當局傳出詹其雄肇事時可能「飲過量的酒」,令事件加入了意外成分,但於艦艇被撞擦傷痕跡斑駁世人皆見的情形下,無條件放人實在於法不合,在所有 法治國家,這樣做都無法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因為飲過量的酒,不管醉與未醉,出事的汽車司機尚要受重罰,何況駕船亂撞且已造成「財物損耗」的船長?
二、
釋 放詹其雄消息傳出,詹家第一時間的反應,耐人尋味。詹老太說的「感謝詞」,不成章法,顯然是這位知識不高家庭主婦的肺腑之言,樸實有感情;詹氏的妹妹 (?)則說這是菩薩(?)顯靈,因為她剛於前天赴寺廟求神拜佛希望神靈保祐讓詹其雄平安回家,大概是燒了不少香、磕了不少響頭,「神仙」當晚「報夢」,說 詹氏很快獲釋,而此夢翌日成真;聞日本放人消息後,她表示要馬上「酬神」……。隔了數小時,詹母的「感謝詞」已有板有眼,與外交部發言人的八股文同調,可 見中國宣導人員教化之力,而那位迷信菩薩的女性則再未現熒幕;至於詹其雄本人則突然政治正確,前原誠司去周六對《華爾街日報》說詹氏被捕初期,承認「非 法」撞船,但中國駐日使館人員探望之後,詹氏便改口說釣魚島是中國領土,在此海域捕魚是中國人應有權利,「撞船」遂成為英勇行為;而詹氏亦果真以(抗 日?)英雄身份榮歸故里!
中國政府濟濟多士,確有自知之明,雖然言文表現得豪氣干雲,但行動非常理性謹慎,看情形目前肯定不會正面挑戰美國 在亞洲的霸權地位。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和中國現在互發言文炮彈,惟中方勝券在握,以中方不僅有四日人在牢,還要日方道歉賠償;日方作出軟弱無力的回應後 (「從未想過要道歉賠償」),才省悟可以拋出要求中方賠償「撞爛船」損失的聲明,以收有來有往之效。這場交手,日方顯然處於下風,以其手上已無「人質」可 以討價還價……。雖然中方昨天發出其漁政船會加強在釣魚島海域游弋以保護中國漁船的公告,但此舉真正動機在撫平內地反日情緒,對外不會有絲毫作用。在實際 操作上,筆者還是相信中國會告誡漁船「暫時」別駛進主權有爭議性海域作業,因為要慎防美帝這隻近年又積極部署包圍中國的裝滿核子牙的「紙老虎」突然發難; 與老美交鋒,中國當然不以為一定會獲勝,可以肯定的是因此會打亂經濟發展步伐,這便壞了大局,因此要盡量避免。換句話說,此時不與美國打硬仗,並非不能 打、不敢打,而是有更遠大的目標要優先完成,因此最好設法與美國握手言歡。
作樂觀的推想,筆者以為釣魚島主權問題真正解決之日,在台灣回歸祖國之時,屆時近在咫尺的釣魚島便可順理成章正式劃入宜蘭縣轄區(釣魚島離日本石垣島一百零六海里、離宜蘭一百一十六海里);為彰顯主權當然各不相讓,但目前只宜進行言文大會戰且要慎防擦槍走火。
三、
經 濟興旺擴張迅速、海外投資無遠弗屆,中國近年致力強化海上力量,以備在必要時有能力保護經濟利益,是應有之義;有關中國海軍現代化、近年添購的武器及艦隻 等具體情況,有興趣者可參考去年六月十一日strategycenter.net美國軍事專家費沙(R. Fisher)的長文,九月二十一日《華盛頓時報》的〈中國構建高科技軍隊〉,亦說之頗詳;雖然專家均認為中國海軍現代化要分階段於五年以至二十年後才竟 全功,但其日益強盛,是不容置疑的。
中國軍事崛起既令向來稱王稱霸的美國「提高警惕」,與其有領土海域主權紛爭的鄰國則坐立不安,一場軍事競賽由此而起,而這種發展可說是理所當然的。
中 國步向軍事強國,遠近的國家均提心吊膽,揆其原因,在於中國政經特別是軍事決策高度不透明,令人有防不勝防之感,因此難免走上或積極擴軍或與強國結盟以防 萬一之路;凌劍豪昨天在「國際點評」說中國尚未放棄「萬邦來朝」之思,亦為不可忽視的因素。事實上,中國窮困時作卑躬屈膝狀、富強時則頤指氣使,這種「一 闊臉就變」、「未富先驕」(遑論「財大氣粗」)的劣根性未除,中國軍事崛起,一眾小鄰國哪有不惶惶不可終日的,最後不得不投入「美帝」的懷抱……。《河 殤》說「中國已經沒有往日漢唐那樣的胸襟與氣度了」(第三集〈靈光〉),旨哉斯言。何以國家不論大小強弱都對崛起的中國戒心重重,這是北京政府要深刻反省 的根本問題。
在這種客觀環境下,加上中國近來外交上的表現予人以盛氣凌人的感覺,奧巴馬政府遂一改上台初期對中國言行皆友善的態度,於伊拉 克問題基本解決後,迅速在遠東地區發動前所未見的全方位外交攻勢及軍事部署(見去周《經濟學人》Banyan專欄),圍堵、遏制中國的軍事圈已成形。美國 這種策略轉變,正好投合中國諸小鄰國的訴求。
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及南中國海布防的具體情況,見九月二十一日的 asiasentinel.com,簡單來說,美國的主力艦隻已進駐日本橫濱(第七艦隊母港)、釜山、碧瑤灣及印度洋的軍港,目的無非在牽制中國海軍(據 說香港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曾致電美軍太平洋司令提出抗議)。更有甚的是,美國除了與越南、馬來西亞及印度建立更緊密的軍事聯繫,澳洲亦重走「美國路線」;陸 克文在黨內鬥爭失敗被「貶」為外長而失去主導外交政策的權力,現政府一改陸克文建立「強大亞太國家(包括美國)聯盟」以逐步取代美國在區內獨大地位的構 想,現任總理吉拉德數天前公開宣稱「澳洲和美國結盟已成定局」(no rethinking),明顯與美國站在一邊,攜手應對中國的挑戰!
中國雖然「朋友遍天下」,但在遠東地區對她高度提防的國家則愈來愈多,在這種不太友善的環境下,與日本「和好如初」也許是最佳的短期策略。
十二五規劃關鍵是實現三大方略
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十一五”規劃,已經實施過半。是以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皆相繼組織對該規劃的實施進行中期評估,並著手準備“十二五”規劃的前期研擬工作。目前,中央政府各部門和省區市的“十二五”前期課題調研均已啟動,其中如何應對金融危機、調整經濟結構和進一步改善民生成為最主要的重點課題。毫無疑問,這三大要點將是推進中國完全突破危機羈絆、實現小康和發展新突破最積極有效的重要方略。
依照既定的程序安排,制定“十二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實施周期是2011年到2015年。在決策程序上,國務院各部委辦與省區市在今年下半年將初步完成本領域、本地區的規劃,統一匯總到國務院後,統籌編制全國的“十二五規劃”,將於明年秋交付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討論通過,形成建議稿,而後提交新一屆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付諸實施。
據悉,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了“十二五”的三十個前期課題。國家能源局啟動了能源、電力的“十二五規劃”調研,下半年將完成規劃編制工作並廣泛徵求意見。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則牽頭進行了公路、水路建設的“十二五規劃”研究。而北京市在五月底面向全國公開選聘“十二五規劃”六十個前期課題的研究機構。在北京的課題中,就包括了提高社會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教育、醫療衛生、文化、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人口發展、老齡化、人力資源、和諧社區村鎮等課題。
調整內外需失衡是“十二五”規劃的重點之一。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重要智囊張卓元指出,中國經濟經過2003至2007年連續5年的兩位數增長,已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十二五”規劃應著力解決中國經濟目前表現突出的四大失衡問題,將“保增長”與“調結構”相結合,以實現經濟持續、協調、較快增長。所謂“經濟四大失衡”包括:內需外需失衡——倚靠外需,內需不足;投資消費失衡——最終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所占比重太低;投入產出失衡——為提高經濟增長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城鄉發展失衡——城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協調。
現實表明,去年底國家實施的4萬億元擴大內需投資政策,主要是擴大投資需求,很多投資都投向基礎設施和產能已經過剩的第二產業,有些地方還上馬“兩高一資”和以前環評不合格的項目,還有一些是加劇產能過剩的項目。這些雖然可以在短期內促進經濟回暖,但長期看卻將使原已嚴重失衡的投資消費結構更不平衡,並加劇產能過剩。張卓元擔心照此勢頭發展下去,投資和消費的結構不但不能改善,還將進一步惡化,使最終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支出所占GDP比重進一步降低。結果可能是經濟在短期刺激後,又因最終消費需求和民間資本跟不上,而出現回落。針對於此,張卓元建議,“十二五”期間至少要推進7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價格體系、壟斷行業、金融體系、財政體制、政府職能、社會保障、規劃體制)的改革,來解決經濟失衡。
不待言,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施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利用低廉的勞動力、自然資源成本向國外出口大量低附加值的產品,淨出口對於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去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2.56萬億美元,對外依存度高達57.9%。該模式已經持續了30年,而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國外市場需求明顯萎縮,對中國發展高度依賴國外需求的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進行戰略調整迫在眉睫,切實須要將重點轉移到國內需求上。而“十二五”時期正處於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戰略調整的關鍵階段,將擴大需求的著眼點放到國內需求上來,才能把握好發展的基礎性環節。更有專家指出,應將調整經濟結構作為“十二五”規劃的主題。由於過去外需高速增長掩蓋了國內生產過剩的矛盾,因此“十二五”期間必須從調整國內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出發,釋放出國內被長期壓抑的需求;通過調整國內個人分配結構,以提供國內居民消費能力;通過大力推動城市化,釋放出被城市化緩慢而壓抑的巨大需求,從而解脫外需萎縮而內需也打不開的困境。
民生議題必然是“十二五規劃”的一大重點。從長遠看,這是縮小貧富區域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高國家發展質量的保證。而從兩三年的短期看,國家提出的擴大內需方針,首先就需要千方百計增加百姓收入,提高富裕程度,完善保障機制,才能有效提升購買力,從而促消費、擴內需。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投資的拉動,消費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始終相對較低。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和中期階段,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時,絕大多數都是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2008年,中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應該逐步提升消費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另外,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也是衡量國民生活質量和體現以人為本的重要指標,從長遠看也必須不斷培育和挖掘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對於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當然,擴大內需也好,提升消費需求貢獻率也好,都需要一個相對長的階段,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從“十二五”時期利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倒逼機制,更加主動地加快轉變和規劃應該是當務之急和明智之舉。
參與研究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高級經濟師王遠鴻透露,“十二五規劃”將改變過去的“國強民富”,提出“民富國強”目標,進一步提高人民收入,完善保障民生方面的政策措施,花更大力氣改善教育、醫療、就業等民生工程的力度,推動環境保護和節能等。從機制上保障人民能更多的分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擺脫世界金融危機的羈絆是“十二五規劃”的必要前提。目前,國際性經濟危機尚未見底,因此令“十二五規劃”的制定面臨一個特殊的背景。在此背景下,如何應對危機成為調研中的一個關鍵課題。在先前中國政府確定的“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方針中,政策周期較長的“調結構”將在“十二五規劃”中占到很大比重。一方面,這是為了保證當前應對危機的宏調舉措延續過渡;另一方面也是立足長遠,通過調整結構淘汰落後產能,化危為機,使中國能夠在未來新一輪國際經濟分工中占得有利先機。
按照世界經濟的周期規律,一次經濟危機從爆發、加深到穩定,再到復甦,長者5—8年,短者3—5年,前後平均5年左右。不過,21世紀以來知識、技術、信息、經濟的突飛猛進,極大地增強了世界經濟的自我修復和調整能力。即便如此,有專家認為這次經濟危機的周期樂觀估計也要持續3年左右。中國從整體上看仍然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推進階段,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但是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繫日益加強,在這次全球經濟危機中不可能獨善其身。現在,距離“十一五”規劃實施完成還有一年半的時間,估計到明年對中國的影響將發生根本性變化。這一來,“十二五”規劃正好處於經濟周期的回升期。但是,也不排除進入“十二五”後全球經濟危機的陰霾仍然尚未完全消散。有鑒於此,這些可能性分析都應在“十二五”規劃制定時給予充分的預計和應對之策。
據悉,在北京確立的十八個重點課題中,就包括《國際金融危機對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等題目。而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在五月份召開了“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課題初步研究成果聽議,聽取了央行研究生部負責的“完善金融體系及防範金融風險研究”等課題匯報。同時,在經濟危機中也煥發增長潛力的一批新興產業,也將成為“十二五規劃”亮點。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透露,發展生物經濟正在成為許多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戰略措施,生物技術和產業化將成“十二五”科技規劃重點。另外,光伏太陽能等新能源,則有望在能源“十二五規劃”中獲得政策傾斜。 至為重要的是,迄今中國自身發展的態勢仍比較健康,整體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在有序地進行,相信只要把握好問題的關鍵,認真實施上述三大主要方略,繼續保持健康的增速和社會進步,是可以樂觀預期的。
SUN視野:委國反對派茁壯查韋斯面臨挑戰
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上台十二年,除在二○○七年公投修憲中,以一點四個百分點之微飲恨,其他所有投票未嘗敗績,他是選戰的勝利保證,不過,周日國會選舉,雖然他幾乎走遍全國,出盡法寶拉票,其領導的執政統一社會主義黨,卻未能奪得國會三分二議席,意味着查韋斯一言堂時代過去,他兩年後角逐連任,總統寶座也再非必屬囊中物。 五年前的國會選舉,反對派指摘欠缺透明度,齊齊杯葛,結果查韋斯陣營囊括國會全部一百六十五個議席,使查韋斯推行國營化等改革暢通無阻。
今次,反對派學乖了,不再自動棄權,而是踴躍參與,以團結民主黨為首的反對派,定下贏取三分一即五十五個議席的目標,最終,超額完成任務,反對派獲逾六十席。在重重障礙下,反對派有這樣佳績,反映實力不容小覷。執政黨為了確保控制國會,去年通過新選舉法,重劃選區,並且增加鄉郊選票比重,例子之一就是查韋斯票倉的亞馬遜州,每二萬人選一名國會議員,但在反對派控制的首都加拉加斯,卻是每三十五萬人才選一名國會議員。據反對派計算,他們總共獲得百分之五十二選票,但由於這些茅招,議席反倒比執政陣營少了三十多個。反對派取得出乎意料勝利,在於查韋斯搞不好經濟和治安,民望持續下滑,現時支持率已跌至低於五成。
委內瑞拉經濟連續第二年衰退,今年前半年經濟收縮百分之三點五,通脹率卻高達百分之三十,冠絕拉丁美洲。查韋斯推行國營化的結果,使外商投資銳減,庫房收入減少,眼見其他南美國家經濟反彈,委人滿不是味兒,未能享受社會福利的中產階層,特別不滿。另一方面,社會治安惡化,首都加拉加斯罪案率高,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謀殺之都,自查韋斯上台以來,謀殺案增加了三倍。
今年八月,委內瑞拉主辦世界盃女子棒球錦標賽,香港棒球女將卓莞爾在加拉加斯一個軍營比賽場上,離奇遭槍擊,後來證實為軍營附近貧民窟火併流彈所傷,治安之惡劣可見一斑。然而,查韋斯仍受貧窮階層愛戴。窮人享有食物津貼和免費醫療服務,過去十二年,全國生活在貧窮線下人口,從四成八降至兩成四,同時識字率提高,這些不能不歸功於查韋斯。受中產階層擁戴的反對派,佔國會逾三分一議席,查韋斯的玻利瓦爾社會革命勢將受阻,他往後不能再任意推動改革、修例立法、委任最高法院法官等。不過新一屆國會明年一月才開始運作,查韋斯仍有三個月時間,可以為所欲為。
金正日任命三兒子金正銀為人民軍上將
朝鮮建國以來一直是金家父子統治,目前仍是「先軍」思想下的軍人政治。
正銀是金正日與第二任妻子高英姬所生,是金正日最小的兒子,據信他在1983年或1984年初出生。他的漢字姓名還有被寫成「金正雲」和「金正恩」。
最初,分析人士都把視線聚焦在其同父異母兄長金正南和同母兄長金正哲身上,沒有人認為金正銀會成為金正日的繼任人選。
但是在2009年1月,韓聯社報道稱,金正日已經決定讓金正銀來繼位。從此各界都改變了推測方向。
與此同時,朝鮮觀察人士普遍把金正銀獲安排進入朝鮮國防委員會供職的任命視為他踏上領導人之路的信號。
國防委員會是朝鮮最重要的政府單位,金正日目前也是以國防委員會委員長的身份來領導朝鮮。
2009年6月2日,韓國國家情報院據報向國會議員們通報說,朝鮮已經下令各級官員支持金正銀成為下一任領袖。
平壤當局甚至已經為他創作了一首歌曲《腳步》,把金正銀作為領袖來歌頌。
一些報道稱,當局已經印制了約1000萬幅金正銀肖像,預備分發全國各地,與其父金正日和祖父金日成的肖像並排懸掛。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分析人士猜測,金正日的妹夫張成澤已經被選定為「攝政王」,在金正銀能夠獨立執政之前於幕後真正掌權。他目前是朝鮮勞動黨的行政部長。
「晨星之王」
外間對於金正銀的了解可謂極其缺乏。據信其母高英姬是金正日最寵愛的妻子,這位母親很明顯的也對金正銀寵愛有加,據稱甚至把他稱為「晨星之王」。
這張據信是在他11歲時拍攝的照片是當前三張在廣泛流傳的金正銀照片之一。
一位筆名藤本健二的日本人在2003年出版《金正日的廚師》一書,聲稱金正銀也是金正日最寵愛的兒子。
2004年高英姬據稱因乳癌病逝,這曾經讓人以為金正銀的繼承之路已經被打斷。
然而其兄金正南在2001年5月被日本驅逐出境,加上據稱金正哲「懦弱不堪」,又使金正銀的機會被大大提高。
金正銀據信跟其兩位兄長一樣在瑞士接受教育,但是他的生活幾乎與世隔絕,絲毫不受西方思想的影響。他下課後馬上就回家,外出用餐也有朝鮮大使陪同。
最近日本《東京新聞》報道,朝鮮向勞動黨黨員分發了宣傳金正銀的學習材料,當中提到金正銀在回國後完成了金日成綜合大學與金日成軍事綜合大學研究院的課程。
金正銀的真正品性鮮為人知,但據《東京新聞》稱,勞動黨的學習材料寫道:「青年隊長金正銀受到最高司令同志和其母親的熏陶,具備了偉大繼承人的人品和資質。」
2010年8月,金正日訪問中國東北,聯合電視新聞台(YTN)當時稱金正銀有陪同出訪,後來《朝鮮日報》更稱金正銀獲得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接見。
「酷似父親」
西方媒體至今從未拍攝到金正銀的照片。目前一張最為廣泛流傳的照片來自藤本健二,據稱是在金正銀11歲時拍攝的。藤本稱那是他在離開朝鮮前獲贈的照片。
藤本健二曾說,金正銀的「樣貌、身材與人品,都與其父親一模一樣」。
另一張最常見的照片,據信是金正銀在瑞士伯爾尼上中學時,於學校內拍攝的。
到今年4月20日,日本《每日新聞》刊登了據稱是朝中社等朝鮮媒體於3月初發佈,金正銀陪同父親視察鹹鏡北道金策煉鋼廠時拍下的照片。相片中的金正銀看起來比父親要高。
據稱,金正銀就連健康狀況都跟父親金正日很相似。患有糖尿病和心臟病。
另一方面,有說法稱他是美國NBA籃球聯賽的球迷。
可是就跟許多朝鮮的消息一樣,以上種種說法都無法得到核實。
美急尋國內稀土礦藏 減靠中國
首輪調查集中在愛達荷州的北福克市周圍,初步發現指該處土地稀土含量達5.8%,是全球稀土蘊藏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當地稀土成分大多為具有磁性的釹元素。釹合金的用途廣泛,可用於電腦硬碟、飛機和戰機等。波音將調查蒙大拿州和科羅拉多州等可能蘊含豐富稀土的地區,它稱調查行動可助美國制訂長遠的稀土資源開發戰略。美國眾議員達爾坎普爾(Kathy Dahlkemper)已擬訂法案,提出令美國在5年內實現稀土自給自足,她期望法案本周提交眾議院表決。但美國國會4月的報告指,重建美國稀土資源供應鏈涉及因素頗多,至少需15年。嫌污染成本高 美曾自棄開採美國國防部將於下月公開報告,全面評估美軍對中國稀土的倚賴,為美國軍備帶來的風險。
美國1990年前稀土生產自給自足,但由於開採和生產稀土對環境污染嚴重,加上成本高,該國自8年前起停止開採,轉向中國等入口廉價稀土。中國可開發的稀土儲量佔全球36%,產量卻達全球97%,是世界最大稀土出口國。惟內地過去缺乏監管地方的稀土開採,各地為求賺錢,爭相向外商賤賣稀土,以致1990至2005年間,中國稀土出口增長近10倍,平均價卻是1990年的一半。中國傳媒指,世上最大的稀土產地內蒙古包頭,可能在30年後無礦可採,但一直倚賴中國進口的日本,據稱稀土儲備足以用上50年。
內地自前年起收緊稀土出口,商務部今年將稀土出口限制於3.03萬噸,比去年減少四成。本月初,中國漁船在釣魚島被日本扣押後,《紐約時報》大字標題指中國停止向日本出口稀土,雖然中方否認,但事件成為西方散佈中國「稀土壟斷」的把柄。北京《環球時報》昨便刊文稱,西方擔心成為中國的「稀土乞丐」,擔心中國把「稀土資源武器化」。《華爾街日報》則指,中國對重要礦產品市場的控制,使美國軍事專家和政策制定者開始憂慮,用以生產智能手機和聰明炸彈等2l世紀高科技的稀土,會面臨供應限制。報道還指,這可能導致日美等國,聯手反對中國運用其全球貿易影響力,解決雙邊政治爭端。稀土是鑭、鈰、鐠、釹、銪等17種特殊金屬元素的總稱,用以製造液晶屏幕、智能手機、慳電膽、混合動力汽車等節能產品,也是夜視儀器、衛星、通訊系統、雷達、導航系統等軍事設備不可或缺的材料。
2010-09-27
龜兔賽跑
不要對號入座,我說的是印度人,不是它的任何鄰國。英文中有所謂「印度式思維」( Indian Mentality),成為一門專科,從印度在獨立後的種種失敗,研究印度人的民族性,奈波爾就是其中一位專家。例如,廣東人叫白種男人做「鬼佬」,印度人叫鬼佬做「哥拉」( Gora),發音差不多。一名哥拉走進孟買的高級餐廳,會得到最殷勤的禮待。
時時有女哥拉(鬼婆)嫁給印度男人,走進餐廳,白人妻子像一塊蜜糖一樣吸引許多印度侍應的殷勤服務,她的印度丈夫給冷落在一旁,遭到經理白眼,問長問短,怪他不該進來。這對夫婦要至少生了兩個小孩,把子女一起帶進餐廳,情況才稍有改善。如果你有印度朋友,他會告訴你他經歷目睹的至少幾回這樣的趣聞。印度的等級是這樣分的:白種男人,即哥拉;白種女人、印度男人、印度女人,然後是所有巴基斯坦人。
印度辦不好英聯邦,是因為勞工的質素差。印度人一般全無守時觀念:一批貨,兩天後裝櫃上船,必須四十八小時之內完成。香港人在七十年代的膠花和紡織品時代,在英國殖民地政府的教化之下,早就養成了拼搏的習慣,但印度人受英國領導三百年,群體開工,一直都很散漫。因為印度的歷史上沒有出過一個秦始皇,用鞭子把他們當奴隸,強迫修築萬里長城。在這方面,印度人自覺比他們的鄰國人自由,所以高一等,但其鄰國又看不起印度人,覺得論一盤散沙,自己還不是世界冠軍。貪污也一樣。
報告一個好消息:印度是民主國家,貪污也是世界數一數二。新德里建運動會場館,一個建築工地,起到一半,政府官員來檢驗,他向建築商要一輛平治房車,不然就拒絕在查驗的文件上簽字。建築商眼也沒眨,送給官員一輛平治,然後吩咐把成本在餘下一半的建築成本裏扣掉── Bravo,辦亞運吧,快,這個世界因有印度,中國人在龜兔賽跑中,永遠覺得我們還不是烏龜,雖然「鄰國才是烏龜」,印度的觀點也一樣。
(陶傑)
探針:誰家穩坐釣魚台
好在黨和政府網開一面,要大家不只嘴上說,還要適度活動一下荒疏已久的筋骨,上街「散步」為釣魚島鼓與呼,但要循規蹈矩,舉牌「保家」不行,豪喊「衞國」則可以。所以政府罕見地宣佈反日「遊行申請」已被批准,誰知一查,不論民間保釣團體和任何個人都沒有提出過遊行申請。這也難怪,○五年反日「春遊」,政府雖樂見其成,卻沒有批准遊行,全國數十萬人出來「散步」,大家都很精忠愛國,結果事後《解放日報》發表四二五社論,和八九民運的四二六社論僅差一個數目字,內容循例是「動亂」和「別有用心」等黨化專用詞,一下子抓了好多「擾亂公共秩序」分子;民間保釣聯盟辦公室被封,電腦被抄查……原來釣魚島可以被人家「日」,國卻不可以被愛。今日倭寇妖霧又重來,奈何愛國豪情已失。
韓寒寫道:「我認為在現代中國社會中,分成三個階級,那就是主子、奴才和狗,而我們往往一人飾兩角,至於飾演哪兩個角色,我想不會有人覺得他在演主子吧。」我也說個真實故事,我來美之初領養過一隻狗,牠警覺性過敏,有點風吹草動就吠叫,被鄰居多次投訴。朋友提議送去馴狗中心,但那裏不許狗主觀摩,因為棍棒電擊之類在所難免。那時我倒不是出於畜道關懷,而是囊中羞澀,只好把狗送人了。回想起來,倘若把狗馴得像孫子似的,耳根是清淨了,但真該叫時牠也不敢叫了──這正是國人的生存狀態。
幸而這次還有些零星遊行,可點綴一下中國人民之同仇敵愾。只不過,「散步」隊列中只要有人喊寃維權,有人舉牌爭民主反貪污,警察就如狼似虎撲上去抓人。那些心無旁騖的愛國者該怎麼辦呢?申明我們只要保釣,不要民主和反貪,此說好像政治不正確;不如這樣說:愛國我們責無旁貸,民主和肅貪則相信黨和政府,這事不勞我們過問。
假如溫總連放狠話,日方仍拒不讓步,僵持下去,天朝或有辦法讓民意升溫,令遊行場面壯觀一些,就像九九年「砸館」,大巴接送和糧秣侍候,事後官方贊許此舉「收放自如」,這個侮辱性詞語的涵義,就是韓寒所說的奴才和狗。須知靠刺激和引導的勃起,下次就愈加疲軟不舉。不信且看,當下日方放人,北京當局又馬上開始嚴控民眾情緒及可能發生的「群體事件」了。說到底,日本人穩坐釣魚台,只緣看穿這個強鄰沒有民權便捍衞不了國權。
梁啟超百年前就說過:「受盡統治者專制獨裁之苦而麻木不仁的人民,能忍受國內獨裁的壓迫,就也能忍受外國侵略者的壓制;長期殘忍地壓制人民,使人民變成奴才,讓人民的脊梁已彎曲,而在面臨外敵入侵,大亂當頭之際,又指望人民在自己面前仍彎着腰當奴才,而在外敵面前直起腰來反抗,這不是白日做夢是甚麼?」
孔捷生
勿忽略美帝主義陰謀
釣魚臺群島於1372年被明朝大使楊載發現﹐並于1582年歸納為領土﹐為福建省管轄。從國際公認的《三國通覽圖說》與《中山傳信錄》﹐均可清楚看見釣魚臺群島自古已是中國領土。1879年日本吞併流球群島﹐並私自把東經122度50分至132度10分範圍內地島劃為領土﹐但屬於範圍內的釣魚臺並不包括在內﹐顯示日本當時不知釣魚臺的存在。1884年日本確認釣魚臺為清朝領土。1895年甲午戰爭﹐日本自行將釣魚臺劃為沖繩縣管轄。二次大戰日本戰敗﹐1943年簽訂的《開羅宣言》規定日本需把釣魚臺在內的台灣澎湖區交還中國﹐日本主權只限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洲四大島和一些美國認可的島﹐釣魚臺並不在認可之列。其後於1945年簽訂的《波莰坦協定》也再次肯定《開羅宣言》的合法性。
本來釣魚臺主權不應再有爭論﹐作為中國的領土更是毫無疑問。可是當聯合國於1951年按照《三藩市和約》﹐美國需托管二次大戰戰敗國日本的一些群島﹐而美國竟是按不合法且過時的1879年日本私自在我國東面劃定的領土範圍作根據﹐把釣魚臺作為流球群島一部份而把之托管﹐當作成美國的海空軍訓練基地。1960年日美簽訂的《美日安保條約》﹐把釣魚臺列為日本行政區域﹐並於1970年交還琉球群島給日本時﹐把釣魚臺也當作為流球一部份交還﹐並宣佈釣魚臺潛在主權屬於日本﹐牽起主權風波﹐可見一切都是美國在亂興風雨﹐持著自己的霸權地位﹐任意把別國的領土調來調去﹐視《波莰坦協定》和《開羅宣言》為無物﹔而《美日安保條約》使日本有美國的軍事和核武作後臺﹐鼓勵日本多次挑起主權爭端﹐覬覦我國領土。美國之用心可誅﹐乃方便其進行對中國的圍堵軍事策略﹐也確保中日兩大東亞強國因領土問題而互為牽制﹐令美國續享於東亞的領導地位。
區區釣魚臺能引起日本虎視耽耽﹐全因聯合國於1968年發現其含有豐盛的石油資源、又是開發東海油田的好據點與軍事戰略點﹔而跟據國際法﹐海島的直徑八十海浬為主權國領土、直徑一百五十海浬為經濟發展領域。因此日本才妄圖侵佔我國領土﹐而美國卻默許其惡行﹐使之成為美帝霸權陰謀的棋子。所以要解決釣魚臺問題﹐先要粉碎美國作我國東海的陰謀﹐而由於美國之實力﹐使內地政府過往對採取強硬態度有所顧忌。當我國實力不足時﹐只有被欺負的份兒﹐因此我國的定位乃是先把經濟發展好﹐待國力大為提昇至世界一等強國﹐才是強硬反抗的時機﹐否則只能怒在心裡﹐不宜在時機未成熟時便表露真身﹐引致打擊﹐令到經濟發展受阻。所以不論是1972年的中日建交﹐還時1978年中日簽定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我國領導人都保持低調和免生事原則﹐甚至宣稱關於釣魚臺問題﹐我國會採用「擱置主權爭拗、永不當頭、共同開發」原則﹐把問題「留給下一代解決」﹐目的是希望到了下一代﹐我國的實力已可從被動者轉變為主導者。
但現在我國國力日盛﹐又是美債最大的債權人﹐內地政府應更強硬處理釣魚臺問題﹐如派軍護保過千艘漁船往釣魚臺海域作業﹐甚至拘捕在哪裡作業的日本漁船﹐以示我國主權﹐以彼之道還之彼身。
邏輯頭腦
am730C觀點 : 美國為何急於要人民幣升值
美國指中國操控人民幣匯率。其實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匯率政策。日本最近就為了防止日圓升值,在外匯市場上大量拋售日圓,干預的手法更加明目張膽。至於美國自己,亦經常透過調整利率,去影響美元在外匯市場的價格。這是全世界政府都在做的事,美國何故偏偏針對中國?這等同侵犯中國的主權,只是香港的保釣分子對此相當麻木吧了。
美國逼人民幣升值,相信是為了以下幾個原因:(一)轉移美國國內的視線,把經濟不景與失業率高企的責任推給中國。(二)藉此作為政治籌碼,以向中國換取利益。(三)乘機賴債,將來可以還少點錢。(四)累中國經濟出亂子,以後無法崛起。
奧巴馬上台後,美國的經濟沒有出現多大的「change」,樓價依然在下降,失業率一樣高企。為了避免國民把矛頭指向政府,只好諉過中國,把一切都歸咎人民幣幣值偏低。其實中國輸美的產品,大部分都是美國國內早已停產的低檔產品,怎會搶走美國人的工作?相反,人民幣匯價低,反可以幫美國人買到平價的中國貨,舒緩美國人在經濟衰退時的生活困難。
美國人現時擺出這般強硬的姿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以此為籌碼,向中國換取其他方面的利益。每次有甚麼國際性的會議,美國就會把人民幣問題炒作一輪,甚至聯同一些其他國家向中國施壓。目的就在於逼中國向美國讓利,否則就在匯率問題上與中國糾纏不清。
本來,匯率是相對的,人民幣不肯升值,美元大可以自行貶值。然而,一旦美元貶值,就不只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其他國家的貨幣也會一同升值,這對美國未必都有好處。中國才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美元對人民幣貶貶值,才有助美國賴債。
中國現時的外匯儲備已超過二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美國債券。當中不少錢都是美元幣值高的時候,賣中國貨給外國換來的。如果人民幣一升值,就等如促使手上的美債貶值,以後就沒法以同樣的錢,買回當初可買回來的東西。人民幣升值10%,就等同美國可以還少10%債,相等於二千億。這麼大筆錢可以因此而不還,難怪美國上上下下都嚷著要人民幣升值了。
此外,日本的經驗顯示,出口國的貨幣升值,雖不至立即令出口減少,卻足以在本國形成泡沫經濟,有很壞的後遺症。美國最想要中國變成《廣場協議》的日本,那美國的一哥地位就不用受到中國崛起的挑戰。從溫家寶總理在這個問題上的發言來看,中國是不會學日本那樣,輕易受美國擺佈的。
李怡:一宗活生生的社會欺凌弱小事件
作家倪匡數天前在一個口述專欄中說,導遊李巧珍的遭遇,「絕對是一宗活生生的社會欺凌弱小事件」。這是對這件事的最準確的概括。尤其是在 9月 4日旅遊業議會對阿珍作出最嚴厲的釘牌處分,而應負主責的旅行社則罰款了事。連拍片投訴阿珍的安徽旅客王先生都替她不值,認為「處罰過重」。事件凸顯掌握了財勢的旅行社業界,在出了事之後,拿一個弱者來祭旗。
倪匡在文中又說:「可惜的是,在今次阿珍事件中,香港沒多少人真正講理,只會一窩蜂斥責阿珍,就連傳媒也一面倒認為阿珍有錯。據我從報章上所見,就只有陶傑、李怡和畢明曾經為阿珍呼寃。實在令人感嘆。」令人感嘆的恐怕不僅是一宗阿珍事件,而是在中國大陸財大氣粗與潛規則向香港飄移的情勢下,這種有財勢者欺凌弱小的事件會陸續有來。它會成為一種趨向,最終毀滅了講道理、講公道的香港傳統價值觀。阿珍罵大陸遊客的事件,問題根本不是出在她身上,而是內地來香港旅行團搞了零團費、低團費這種騙人的把戲造成的。不管參加這種低團費旅行團的旅客有沒有簽署購物同意書,他們也必然知道是有購物承諾的。這是內地的潛規則。
但他們偏偏裝聾作啞貪便宜,參加了卻不購物或少購物,誠如倪匡所說,阿珍「連說幾句話都不可以嗎?」而且她也只是動口而已,並沒有做出損害旅客的事。問題的根源在內地風行弄虛作假的零團費,香港若有責任,則責任在於接待這種低團費的旅行社。而結果卻是:出聲要旅客實踐購物承諾的阿珍被釘牌,而接受這種購物團的旅行社只罰款四萬多元了事。至於在大陸接這種低團費的旅行社卻根本無從追究,世界上有這樣不公道的事嗎?阿珍罵遊客的視頻在內地廣泛傳播,促使旅遊業議會拿她來做替罪羊,以平息內地不明就裏的民眾感到受侮辱、被歧視的心態,藉此挽回內地客來港的信心,並向國家旅遊局有所交代。
但這樣做一是無助於解決零團費這個最根本的問題,二是不顧是非、責任,三是向最無助的弱者開刀,由她來承擔所有零團費造成的罪過。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討好內地來港的旅客,讓他們可以繼續利用低團費這種潛規則在香港揮灑,又不會像在內地旅遊那樣忍受虐待。(可參看「名采」高慧然寫的〈我在雲南被禁錮〉。)這種討好內地、欺凌弱小的風氣已漸在香港形成。阿珍事件是活生生例子。傳媒少了仗義聲音更助長這種風氣。
影響更廣泛的是地產商以內地大款為銷售對象的豪宅,推高了樓價,以致一般中產都無能力上車。最近的事態,則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提出申辦亞運,他在電台節目中說,香港有人反對是意料中事,但中國支持卻增加成功申辦的機會。言下之意,中國支持就好,香港人是不是反對並不那麼在意。保釣漁船「啟豐二號」出海,一而再地被香港水警攔截並強行拖返西灣河水警基地。這顯然也是配合北京,不讓民間保釣升溫,以免刺激起內地民眾呼應。
人大常委范徐麗泰說,當局是擔心船員安全才阻截啟豐二號出海。如果這是理由的話,有一天當局會不會為了市民安全而阻止市民上街遊行,或者出門旅行呢?黑社會主義講的不是法律、理據,而是強權、面子;不是事事攤開來明說,而是暗示和潛規則;不是機會平等和看誰更有道理,而是欺凌弱者,拿無權無勢者開刀。香港,是向黑社會主義回歸乎?
溫家寶聯大發言: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全文)
——在第65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
(2010年9月23日 紐約)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中國是聯合國大家庭中的一員,中國的發展變化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我願就如何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談談我的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為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中國已經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中國對自己通過艱苦奮鬥而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同時,我們對今天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和作用,也有著清醒的認識。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水準較低,只相當於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左右。中國經濟已保持30多年的快速增長,但進一步發展受到能源、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中國若干重要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總體上仍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中國已經成為國際貿易大國,但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核心技術仍然大量依賴進口。中國沿海地區和一些大中城市呈現出現代化的繁榮,但中西部和廣大農村的不少地方仍然相當落後,還有1.5億人口生活在聯合國設定的貧困線之下。中國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就業壓力很大。中國社會政治生活日趨活躍,公民基本權利得到較好的維護,但民主法制還不夠健全,社會不公和貪污腐敗等問題依然存在。 中國現代化走到今天,先進落後並存,新舊矛盾交織,面臨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屬於發展中國家。這就是我們的基本國情,這就是一個真實的中國。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中國的戰略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展望今後幾十年,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地沿著改革開放、和平發展的道路前進。這條道路改變了中國的命運,給全體人民帶來了福祉。我們必須堅持它、完善它,而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它。
中國將繼續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發展仍然是中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中國的發展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數以億計農民進入城鎮,將創造有史以來最為巨大的國內需求,開闢極其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為中國和世界經濟增長提供持久而強勁的動力。中國將下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走出一條均衡和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中國將繼續深化體制改革。我們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完善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體系,扭轉城鄉、地區和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使每一個公民都能夠分享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成果。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要推進和搞好政治體制改革。只有這樣,經濟體制改革才能最終成功,現代化建設才能不斷發展。我們要尊重和保障人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這是民主法治國家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保障。
中國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互利共贏,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開放戰略。我們要遵循國際通行的規則,擴大同世界各國的經貿往來。我們要進一步改善外商投資環境,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創新對外投資與合作方式。中國致力於推動建設公正公平、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和開放自由的國際貿易體系,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不僅要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繼續吸收和利用世界先進的東西,而且要在社會管理和文化建設等領域大膽借鑒人類文明的成果。
我們將繼續發展教育科技。中國縮小同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增強發展的後勁,根本靠什麼?一靠教育,二靠科技。中國已經制訂了發展教育、發展科技的兩個中長期規劃綱要。我們要著力抓好這兩個規劃綱要的實施,爭取在2020年左右,基本建成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
我們將繼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五千年中華文明所凝結的道德和智慧,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我們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建立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體系。我們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構建人類共有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不僅能夠創造經濟奇跡,也一定能夠創造新的文化輝煌。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人類進入21世紀,世界並不太平。但靠戰爭最終解決問題已經過時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平發展的精髓是什麼?就是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展促進世界的和平。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在追求自身發展的進程中,將繼續以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和繁榮為己任。中國將繼續尋求和擴大同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中國的發展,不會損害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中國絕不走“國強必霸”的路子。
中國講友好,也講原則,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在涉及主權、統一及領土完整的問題上,中國決不退讓,決不妥協。
中國堅定不移地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中國將繼續遵守《聯合國憲章》,認真履行國際公約的各項義務。中國將一如既往地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中國永遠是發展中國家的好夥伴、好兄弟!
中國的穩定和發展,有利於建設和平的國際環境,有利於建設民主的國際秩序,有利於建設繁榮的世界經濟,也有利於建設和諧的文明世界。中國發展,世界機遇;中國好了,世界得利。歷史將會進一步證明這一點。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一個和平發展的中國,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一個敢於擔當的中國,永遠與世界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世界的持久和平與繁榮而奮鬥!
謝謝大家!
2010-09-24
美國出招 人民幣滙價戰對手更多 ~信報社評
美國逼人民幣升值非始於今日,但當前這一波施壓行動,卻跟過去有兩點不同。首先,是美國國會採取積極姿態,啟動了針對人民幣滙率的立法程序,試圖循 立法途徑逼中國政府就範,如果成事,北京日後除了要應付美國行政部門的針對措施,還要受制於國會的法律,中國將處於更不利地位。當屆美國國會由民主黨掌控 參眾兩院,得大多數之利,金融市場預料國會極可能成功啟動立法,結果議員的反應並不熱烈,部分以農產品出口為主的州更在聽證會上表達一旦啟動人民幣滙率立 法,可能令它們失去中國市場,延誤美國經濟復蘇。
其次,當前向人民幣施壓升值的行動,除了美國之外,歐盟也相當起勁;據路透引述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和歐洲央行官員見面時,後者表示人民幣兌歐羅滙率 仍被低估,歐盟需要向中方加大施壓,改變目前的狀況。歐盟加入戰團,原因和美國一樣,都認為歐羅疲弱並非「正常」狀態下的結果,而是中方刻意控制滙率;歐 盟各國目前都在衰退中掙扎,中國滙率升值自然有利歐盟對華出口。事實上,除了歐盟,美國還在游說其他經濟大國聯手向中國施壓,十一月召開的二十國首爾峰 會,已「盛傳」各大國會向中國領導人面陳「放手」讓人民幣滙價加快上升;美國以外,中國將要面對更多向人民幣滙價施壓的對手!
自九月九日以來,人民幣兌美元滙率中間價一改過去窄幅上落的走勢,連續九個交易日上升(自九月十日起連續八個交易日創滙改以來新高)。中國新一輪滙 改始於今年六月十九日,此後人民幣小幅升值,滙率彈性明顯增加,以九月二十一日人民幣兌美元滙率中間價計算,三個多月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幅達百分之二。近期 人民幣滙率爭持再起,除了美國不斷造勢施壓,也跟美元不斷走軟有關。世界各國央行在九月十二日就巴塞爾協議三達成協議,這項旨在加強銀行業監管的法規並未 如早前預期般嚴苛,結果令投資市場喜出望外,信心大增,資金紛紛流入風險較高的貨幣。此外,美國聯儲局最終會推行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救市已成市場「共 識」,受此影響,近期歐羅、英鎊、加元等主要貨幣兌美元均顯著上升。以目前的走勢看,美國實行量寬已成常態,美元長期弱勢必對人民幣升值進一步形成壓力, 換言之,中國政府必須作好長期面對美方施壓的現實。
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曾經撰文指出,新一輪滙改在四方面取得明顯成績,包括一、促使企業加大產品升級換代和創新力度,提升核心競爭力,有利於出口結 構優化和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其二,擴大進口支持內需,降低進口成本,有助紓緩通脹壓力。其三,推動資源配置優化,有利促進經濟結構改善和更趨平衡地發 展。其四,是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促進全球經濟平衡的努力,有利發展對外關係。但是,這也許是中國財金官員一廂情願的看法,至今為止,中國仍然無法扭轉儲 蓄率過高及內需不足這兩大結構問題,美國一直視此為造成全球不平衡的根源,不管在其他方面表現如何理想,如果中國不能扭轉上述兩大現象,以美歐為首的發達 國仍會繼續向人民幣滙價施壓。
儘管來勢洶洶,但正如我們過去分析,中國不會向美方讓步,放任人民幣大幅升值,一來中國政府決定人民幣邁向國際化,滙率必須保持相對穩定,否則升值 太急會吸引大量熱錢流入,削弱了中國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二來中國不願重蹈日本覆轍(任由日圓在八十年代大升),相比之下,中國對外貿依賴較日本輕,提升 內需仍有各種可行方法;因此,外部壓力雖大,人民幣大升的可能性是極微的。
華夏透視:每天堵車五小時 北京交通病不輕
尤其是住在郊區的居民,每天早上天沒亮就要起床擠巴士,晚上天已黑還未到家,一天下來身心俱疲。國際媒體一提到北京,首先想到的不是奧運,而是夢魘般的堵車。美國《華爾街日報》乾脆將北京形容為世界最大的停車場,寸步難移的感覺就像是一場噩夢。北京由於路少車多,已成為世界上交通最為擁堵的城市之一,其糟糕程度堪比印度的新德里或俄羅斯的莫斯科,是美國最大「堵城」洛杉磯的五倍。北京堵車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今次中秋節前超級大堵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地汽車蜂擁進入北京,到各大部委公關送禮,雨天路滑加劇了交通堵塞。
但從根本上說,北京交通堵塞,病根在於城市規劃失當、公共服務缺乏、產業發展失衡所致。北京目前私家車已高達四百五十萬輛,而且仍然按每周一萬輛的速度增長,到年底將突破五百萬輛。城市道路規劃和建設再迅速,無論如何也跟不上私家車的膨脹速度。更可怕的是,汽車是中國支柱產業,單單北京地區就雲集了諸多汽車製造廠,為了照顧這些利益集團,當局還不斷出台優惠政策,鼓勵民眾購車。只重眼前 不看後果這進一步助長了私家車數目的膨脹,使堵塞成為北京交通難以治愈的癌症。這種只重眼前、不看後果的汽車發展模式,與當初「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同出一轍。
當中國正在為經歷愈來愈洶湧的汽車潮而歡欣鼓舞之時,汽車文明中環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消費擴張等問題迅速到來和惡化,也開始讓中國人品嘗其中的滋味。另一方面,單中心、攤大餅的城市擴張模式,也是北京擁堵重要原因。雖然北京致力於建設多中心的新城,但上下班人流和商業區人流多集中於三環以內,二環路內的面積僅佔市區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卻集中了全市交通量的百分之三十,如此一來,又怎能不堵?
每天早上城外人湧入城內,而每天下午又從城內一窩蜂湧向城外,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的人流、車流,自然堵得嚴嚴實實。從目前的交通、氣候和水資源情況看,北京早已不堪重負,當局採取的所謂「治堵新政」,也是治標不治本,發展下去只會更加惡化,惟今之計,只有遷都一條路,這是北京新生之路,也是驚險一跳,但誰有這麼大的魄力呢?
吳偉明﹕釣魚台五問
鄧小平在1978年就中日釣魚台的領土糾紛提出「擱置爭議」,後數年又加上「共同開發」的建議。至於主權問題,他認為讓下一代尋找解決的智慧。個人認為這是極具卓見及切實可行的方法。這個構思本身沒有錯,可是必須中日雙方接受及恪守。錯是錯在中國一廂情願,單方面「擱置爭議」,對釣魚台採消極態度。日方從未接受此構思,反而趁機不斷加強對釣魚台及附近水域的控制,中方多年來未能阻止,讓釣魚台實際上成為日本統領之地。
第二問:日本人對釣魚台的態度及看法如何?
日本官方的觀點是「尖閣列島」(釣魚台)自古是無人島,從未是中國領土。中方歷史文獻只以它為航海坐標,沒有宣稱是領土。日人認為他們在1884年「發現」該島,然後將它編入沖繩縣,日方強調這做法合乎國際法。1972年美國將它作為沖繩縣的外島「歸還」日本。日方指出既然日人「發現」該島嶼及長期行使管治權,所以主權屬於日本。
諷刺的是,當今日本的民主體制及憲法已無法在保障領土主權上存在不同聲音,不會再容許另一個井上靖出現(井上為左派史家,1972年發表支持釣魚台主權歸中國的考證研究,以後一直飽受右翼滋擾)。政黨及傳媒對此議題完全同聲同氣,誰敢對日本官方的觀點有半點意見,便成眾矢之的。2010年9月14日民主黨華裔女大臣蓮舫因為說出尖閣列島是「中日領土問題」的事實而備受黨內外痛批,只好馬上認錯及支持官方「不存在主權歸屬問題」的看法。
第三問:誰是「閩晉漁號事件」的幕後黑手?
自從今年9月7日發生「閩晉漁號事件」,情急轉直下,中日關係倒退至小泉純一郎時代的低潮。日方有言論認為是中方故意製造的事件,目的是為爭奪釣魚台主權鋪路。中方則有聲音指摘日方刻意將小事化大,以宣示將釣魚台「國有化」的決心及試探中方的底線。當中日互相指控對方為搞事者之際,其實幕後可能另有黑手,刺激中日交惡,以收漁人之利。
日本這次的處理手法,明顯是衝中國而來的。美日宣布會今年12月在釣魚台附近水域軍事演習後,利用一艘在該爭議水域經過的中國漁船閩晉漁號製造事端。不理中方外交施壓,至今仍未釋放船長。又高調宣稱尖閣列島(釣魚台)是日本領土,不存在領土糾紛。誰令日本如此強硬?幕後黑手呼之欲出。
狐狸終於露出尾巴來了。9月16日美國政府的發言人表示,尖閣列島已在日本行政管治之下,若生事端,美國會依美日軍事同盟協議,出兵幫助日本*。美國是釣魚台問題的始作俑者,也利用它影響中日關係。美國在1972年將釣魚台作為沖繩縣一部分,「歸還」日本,埋下釣魚台這個棘手問題。美方對此一直表示中立,認為是中日兩國的領土糾紛。近年其態度已變,明顯站在日本一方,現在想借此問題挑撥中日關係,對日本強銷中國威脅論及鞏固駐沖繩美軍基地。沒有美國幕後的支持,很難想像日本會如此強硬。
第四問:為何日本執政民主黨對中國態度從以往的友好轉變為對抗模式?
日本執政民主黨對中國態度已作出大幅度調整。鳩山由紀夫在去年選舉時打放棄單向依賴美國、要建立多邊外交的旗幟。自成首相以後,鳩山對中國態度友善,表示要建立東亞共同體及結束沖繩美軍基地,但均遭嚴重挫折,民望日低,黯然退位。菅直人臨危受命,重返昔日依賴美國的模式,對中國態度拐彎。日本政治現實是對中國友好無助民望(安倍晉三及福田康夫政權均是),對中國強硬卻可增加支持度(小泉純一郎政權便是)。菅直人選擇對中國強硬,除有美國的外在因素外,也有內政的考慮。民主黨選情告急,只好兵行險,事實也證明奏效。
第五問:中國為何對日「口硬手軟」?
中國對日「口硬手軟」不是因為害怕日本,也不再是對中日經貿關係的顧慮,而是從國際關係整體佈局眼。中國軍力遠勝日本,對日經貿依賴遠比日本對中經貿依賴為低。日本不足懼,中國擔心的是若中日就釣魚台事件弄至武力對峙局面,那就中正美國的圈套。東亞的日韓及東南亞諸國可能因此形成「大東亞反中圈」,這是中國最不想見到情。因此估計中國只會對日打經濟牌,不會派軍艦及容許民間保釣分子去釣魚台宣示主權。不過不要少看經濟牌,日本近年對華貿易每年都有二三百億美元的盈餘,再加上中國手上擁有大量日本政府債券,此牌若運用得宜,日本將有排頭痛。
2010-09-22
防火防盜防保釣
釣魚島三字也保衞不了我突然想起,這種情況,曾經出現過,於是運用網民智慧,用「一八」或「18」搜尋,很多很多涉及的九一八或918的博文都出現了。顯然,微博把「九一八」列入敏感詞過濾,是上頭的意思,但不知是執行者疏忽還是故意,設下漏洞,給「九一八」留着一條生路。鬧得沸沸揚揚的「釣魚島」、「釣魚台」、「保釣」統統遭逢同一命運,在新浪微博,同樣被列入敏感詞,搜尋結果也是:零。令人驚訝的是,如果改用日本名稱「尖閣列島」,就有上千個結果彈出來。顯然,「釣魚島」給屏蔽了,「保釣」給打壓了,但「尖閣列島」卻通行無阻。難怪有網民調侃,釣魚島是日本的了,它在中國網絡上的名字,叫「尖閣列島」。
又有網民說,中國人連「釣魚島」三個字都保衞不了,如何保衞真正的釣魚島?據說,在釣魚島的問題上,今天中國官方對日本的反應,是四十年來最強硬的了,先後五、六次召見日本大使,其中一次竟然在午夜人家好夢正濃的時候,又暫停省級以上的高層交往,又停止煤炭航空等經濟談判,又對民眾日本遊可能施加限制,據愛國報章分析,這些反制措施,目的是要令日本經濟受損,感到痛楚,停止用國內法審判詹其雄船長,然後把他無條件釋放。
保衞領土只是虛情假意無法想像,如果人家把美國、俄羅斯,甚至英國的領土佔據了,這些軍事強國會作出甚麼反應,即使不馬上出兵登陸趕走敵人,也會派軍艦軍機到附近游弋,作戰前準備。但已經大國崛起的中國,仍停留在口水戰上,「後果自負」、「責任不在我方」不絕於耳,但行動呢?當日本人看見你如何嚴限打壓保釣示威者,如何屏蔽網上保釣言論,連「釣魚台」三個字也不能名正言順地搜尋得着,心裏一定暗笑,表面強硬,內裏虛怯,一輪口水戰過後,一切又回復「中日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正常狀態了。
打壓民間保釣,明刀真槍。保衞領土完整,虛情假意。作為生產總值超越日本的經濟大國,作為建核航母如箭在弦的軍事強國,為何表現得如此外強中乾呢?時事評論員程翔在電台接受我的訪問時,一語道破:國防經費五千四百億元,維穩開支,同樣是五千四百億元,用邏輯推斷,即制止內部不穩和提防外國侵略用同樣的力度,害怕內部不穩比提防外敵入侵有過之而無不及,底氣如此不足,如何能挺直腰板,如何理直氣壯地保衞國土呢?
「防火防盜防保釣」,把「民間」視如蛇蠍,把人民摒諸保釣門外。拒絕人民做後盾,所謂嚴正交涉,所謂強硬抗議,人家怕你甚麼?
吳志森
蘋論--40年回顧:保衞釣魚台的昨天與今天
因此,儘管中國六次召見日本駐華大使,儘管喊停了主要的中日政經交流,但 9.18各地防示威失控的警察比示威者還多,深圳公安搶了示威者手中國旗及標語牌,中國網站在 9.18之前已搜索不到「釣魚島」、「 9.18」和「示威」的詞彙,均清楚地告訴日本,可以對中國當局壓制反日示威給予「好評」了。日本外相那段話,等於把中國「睇死」:你儘管喊吧,改變不了我已佔定了釣魚台的事實;你空有強大軍力,但要顧忌美日同盟,連一艘軍艦都不敢派去釣魚台海域;你對民眾的示威,儘管是反日示威,比較對於釣魚台的被佔去還要緊張百倍。
日本繼續扣留中國漁船船長,理由是要依司法程序處理。實際上是要藉此事件宣示日本對釣魚島海域有司法管轄權,製造法理擁有釣魚島的既成事實。回顧兩年前的 2008年 6月,台灣一艘海釣船在釣魚島南方海域,遭日本巡防艦撞沉,日方也扣留了船長。其時馬英九剛上任,他發表聲明強調釣魚台是中華民國領土,甚至表示「不惜一戰」。終於日本在一周之內釋放了船長,對台漁船作出賠償,並派代表道歉。
為甚麼日本兩年前不依司法程序,這次又強調要依司法程序呢?關鍵是美國的國際戰略從中東向東亞轉移,不但聚焦朝鮮半島、南海,更加強與日韓軍事結盟,而假想敵則是北韓與中共這兩個共產國家。日本看準了中國決不可能採取軍事行動,那怕只是派出軍艦往釣魚島海域,因為這樣做無疑坐實了美國及東盟國家的「中國威脅論」。 08年釋放台灣船長,是日本犯不上與毫無威脅性的台灣啟戰端,這次對中國船長要進行司法審判,則是要針對強權中國而實現法理上擁有釣島主權。
1970年,以台港留美學生為主力的保衞釣魚台運動,確有「保衞」的明確目標及意義。釣魚台雖在明朝典籍中已有記載,但一直是無人居住的島嶼。 1895年甲午戰爭前,日本把釣魚列島劃歸冲繩管轄,建立標樁,同年《馬關條約》,清廷割讓台灣及周圍島嶼給日本。二次大戰後,美軍佔領琉球,並於 1953年發出號令,琉球區域涵蓋了釣魚島。
1970年美國宣稱在 1971年將琉球歸還日本,其中包括釣魚台。台灣當局為維持與日美關係,對此事反應軟弱,於是在海外引發保釣。釣運初起時,筆者剛創辦左派刊物《七十年代》,當時曾請示中共駐港官員,是否可以報道釣運,回應說要「謹慎」,「不要被敵人利用」。然而,基於愛國熱誠,筆者不顧一切報道了。此舉獲得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高層的肯定,也聯絡到一大批旅美的台港知識分子。
釣運沒能改變釣魚台的歸屬,但運動的澎湃,使美國政府不得不在 1971年 10月表示,把這些島嶼的行政權歸還日本,不涉及對有關主權的主張,不能因為行政權歸還日本而削弱其他要求者的權利。
釣運的目的單純,但其後發展成「統運」(中國統一運動),就使運動變質了。原先支持釣運的親中共派、親國府派與台獨派發生了大分裂。中共對台統戰,台灣民主運動介入,而四人幫的倒台,海外「文革」夢的破碎,使運動從認同中共轉為重新認識中國的過程。
釣運後,中國與日本建交,建交談判中完全不提釣魚島。其後的發展,顯示中共並不是真的珍惜釣魚島,而只是利用海外保釣運動,去實現它對美日外交的目標。日美對此都很清楚,也會充份利用,以作交易。近日的漁船事件會引致戰爭危機?算了吧。
釣魚台,是海外中國民族主義者的圖騰,它是今天許多垂垂老矣的知識分子的青春夢迴,也是每有爭端發生許多人就覺得必須表態的愛國話題。但釣已不保,在可見的將來也爭不回來。國際戰略形勢、中美日關係都使中國硬不起來。兩岸主權的糾葛更不可能聯手爭釣。
保釣 40年了,真正讓海外爭釣人士認清楚的是:中國人民在無權狀態下的無力感。
李怡
日美同聲同氣 中國漸居下風 ~ 信報
中日關係因釣魚島主權爭議而蔓延至東海油氣田的開發權之爭,正當兩國關係緊張不斷升級之際,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美國時間周一在美日委員會(US- Japan Council)年會發言,指除了經過東京,沒有其他途徑可以改善正在發展的中美關係(US-China ties must go through Tokyo);拜登又強調,沒有美日聯手在整個太平洋及亞太地區,美國不可能(no possibility)有正確的政策,也不可能在朝鮮半島問題上取得成功。毋須演繹,美國視日本為鐵打的盟友、美日同盟是保障亞洲安全和穩定的基石,再 一次經美國政府公開重申,這並非反映美國和北京對抗,而是在「親密程度」上,美日和中日之間對美國而言有明顯差異,「中美」關係不但取代不了「日美」關 係,相反中國與美國的互動,必須考慮及美日同盟的存在,而美日關係才是美國在亞洲霸權的基礎。
中國經濟迅速冒起,今年八月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逐步逼近美國的一哥位置;○八年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循不同途徑擺脫美元的影響力,一方 面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重組」國際金融決策話事權,淡化美國的角色;另一方面,人民幣則逐步邁向國際化,跟美元脫鈎,走向成為國際流通強貨幣之路;以中 國的經濟規模,人民幣國際化成功之後,將會跟美元和歐羅三分天下。凡此種種,都顯示中國冒起勢將改變亞太地區以至全球的政經版圖,中國變身成為可以跟美國 平起平坐的世界強權,美國不會再等閒視之。
美國自奧巴馬政府上台之後,「重返亞洲」成為其外交政策的其中一個主軸,當中國在今年中聲稱南海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之後,美國即全力反制;今年七月國 務卿希拉莉在越南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上,高調談及南海問題,表示美國會介入南海爭端,而美方對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的爭端非常關注,並表達了和平解 決爭端是「美國國家利益」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美國也會借從今天開始的聯合國大會的機會,召開東盟—美國峰會(二十四日在紐約召開),奧巴馬將會見東盟十 國領導人,呼籲各方和平解決南海爭端,並發表一份包含美國看法的聯合聲明。事實上,今年以來除了南海主權之爭,中美因為美韓黃海軍演、人民幣滙率等問題時 起紛爭,兩國關係外弛內張,雖然不是敵對,但美國顯然要借不同機會「警示」北京不能肆意擴充海權,並高調展示美方要維持在亞太區霸權影響力的決心;在當前 的中日對峙,美國的取向將逐步明朗,其表面中立但向日方「傾斜」的取態呼之欲出。
至今為止,中國在漁船船長被延長拘押的問題上漸居下風,日本拒絕讓步,中方似乎無法打破困局,北京推出了一系列「反制」日本的措施後,日本也還以顏 色,其國土交通相馬淵澄夫昨天拒絕中國國家旅游局副局長祝善忠拜訪,兩國關係的火藥味漸濃。中美日三方的互動,將會決定漁船船長被扣風波能否和氣收場,現 在看來日本並不打算讓步,美國則不願高調插手,中國下一步可以怎樣做,既要撫平內地的反日情緒,又不能向日本示弱,更不可任由釣魚島由日本以國內法進行管 轄……。對北京來說,這場衝突已令中國政府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局。
胡錦濤是親商還是制商
然而,若果因為胡錦濤接見了李嘉誠,就以為中央會推行「親商」、「挺商」的政策,那就可能是一場誤會。現實是胡錦濤上台以來,所推行的政策,明顯有向左的傾向。原因可能是中央對改革開放已有新的評估,刻意想加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內容。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鄧小平為了讓一小部分人先富起來,故不得不在政策上偏幫商界。以借助商界的力量去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因此,無可否認,中央在某段時期,在政策上的確有向商界傾斜,以締造一個有利的營商環境。
但共產黨始終是共產黨,尤其是胡錦濤,他長期在內陸的落後地區工作,他在感情上似乎偏向基層多過資本家。他上任以後,其實並不熱衷與商人建立私人關係,至於他推行的政策,更大部分都是旨在削減商人的利益,以讓利予基層的。
他上任不久,就把與地產商糾纏不清的上海市長陳良宇抓了,令不少地方官員都不得不調整他們與商人的關係。而他推行的宏觀調控政策,更大部分是針對地產商的。新的政策,規範地產商要多建中小型單位,不能只建豪宅,地產商如囤積土地,遲遲不動工的話,土地就會被沒收,即使是有背景的公司也不能倖免。新政策又限制銀行貸款予非自用的買家,令地產商失去了很多生意。此外,中央最近還放手讓國企搞地產,分薄了民營地產商的機會。
相反,中央對基層都採取完全不一樣的政策。農民不但不用交稅,還可以在購買家庭電器與汽車時,獲得國家補貼。此外,國家又為農民出城打工落戶打開通道,農民只要儲夠積分,就可以正式獲得城市戶口,享有城市居民一樣的福利。
至於賦予工人的權益與福利,近期在多方面都有突破。新勞動法大大加重了廠商的成本負擔,令廠商不得不遷廠去條件較差的內陸地區。更令廠家煩惱的是,地方政府常在勞資出現紛爭時偏幫勞方,要求資方加薪去平息工潮。近期此起彼落的罷工事件,有些便是在地方政府默許下出現的,廣東省政府近期更率先搞企業的體制改革,要求資方讓工人代表加入董事會,以增加企業管理中的民主參與成分。
以上的新政,都顯示中國已放棄一面倒地仿照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而是加入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分。胡錦濤決不會因為見過李嘉誠,就改變黨的政治路線。香港的商人可不要錯讀今次接見的訊息。
(轉載自2010年9月22日am730C觀點)
2010-09-21
古今詩家的月餅
1李白家的月餅─床前明月光,有餅沒包裝。舉頭望明月。低頭聞餅香!
(改自李白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杜甫家的月餅─細草微風岸,今年送禮多。何物能擺闊?月餅最出色!
(改自杜甫詩: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3蘇軾家的月餅─明月幾時有?舉餅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月餅幾多錢?
(改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4徐志摩家的月餅─悄悄的我收了,正如你悄悄的送,我揮一揮衣袖,來年你還送不送!
(改自徐志摩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5瓊瑤家的月餅─我有一塊月餅,不知與誰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送餅之人能懂。餅外情深義重,餅內目的重重。迎來送往懼無蹤,徒留一簾幽夢!
(改自瓊瑤詞:我有一簾幽夢,不知與誰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訴無人能懂。窗外更深露重,今夜落花成塚,春來春去俱無蹤,徒留一簾幽夢。)
(李怡)
蒙太奇(montage)
而攝影蒙太奇通常是藉由切割、重組以及拼貼各種不同性質或是相似元素的照片與底片,或甚至是再利用某些相片以製造與原本圖像內容相矛盾的影像。最後再經由沖洗或是再翻攝成無接縫的作品,以方便機械化的大量複製。有時候文字和色彩也會被加入成為這作品構成的一部份,而這樣的作品通常誇示了原本攝影能表達的內容。也因為圖像通常具有誇張的性質,攝影蒙太奇在當時許多革命藝術(revolutionary art)的宣傳品,商業視覺傳達設計以及達達主義藝術家(Dadaists)都把這種手法發揮的淋漓盡致。而攝影蒙太奇也帶動了兩次大戰間的前衛藝術運動。
攝影蒙太奇最早的概念是發韌於19世紀,當Henry Peach Robinson 和 Oscar Gustav Rejlander利用多重曝光(multiple exposures)的照片製作出複雜的敘事影像。並且這些影像曾經在20世紀的最初10年以名信片的形式在歐陸及美國流傳。而之後的Herbert Bayer將其在美術拼貼(collage)和超現實主義之中發揚起來。
攝影蒙太奇這種藝術美學形式接著在歐陸廣泛被前衛派藝術家所使用,尤其是當時的德國與新興的蘇聯。在德國最早是由科隆(Cologne)的柏林的Max Ernst等人在一次大戰後所命名,而在柏林的達達主義藝術家(如:Raoul Hausmann, John Heartfield, Hannah Höch)則跟隨著他們的腳步。他們被攝影蒙太奇這種具有改造性,且可以對社會政治達到批判目的,又可以大量重複製成海報、報紙、雜誌等傳媒的藝術形式深深著迷。正如John Heartfield,雖然嚴格說來他本人並不是一位攝影師,然而他卻使用了攝影蒙太奇製作出不少諷刺譴責納粹主義(Nazism)的作品。而在1920年代紅色革命的蘇聯,藝術家們(Gustav Klucis, October group, Alexander Rodchenko, Stenberg brothers, and El Lissitzky)則將攝影蒙太奇用作宣揚歌命以及為新興的蘇維埃聯邦作文化後盾。不僅如此,1920年代末期攝影蒙太奇更是進入了設計院校的始祖-包浩斯(Bauhaus)生根茁壯。也因此,衍生出攝影蒙太奇在商業平面設計,尤其是海報上面的流行。而在「新廣告設計師(Neu Werbegestalter)」這個團體的影響下,一些出身包浩斯的藝術家和捷克前衛藝術團體Devetsil使用攝影蒙太奇廣泛地創作「影像詩篇(image-poems)」,而這些影像則對當時的摩登世界刻劃許多不同的觀點。
攝影蒙太奇也與1918-1925年主要盛行於巴黎的純粹主義(Purism)運動關聯頗深。在他們的「新潮流(L'Esprit nouveau)」雜誌中提倡一種機械式的影像製作方法。就內涵而論,在法國攝影蒙太奇除了具有這種純粹主義般詩意的認知外,超現實主義也是同時並存的另一種攝影蒙太奇表現模式。如:Max Ernst, Leo Malet, 和曼‧雷(Man Ray)等人。而使用攝影蒙太奇手法的超現實主義攝影一直延續發展到1970年代的美國,包括Clarence John Laughlin 和 Jerry N. Uelsmann等人。其中最富盛名的就屬Jerry N. Uelsmann那種喚起夢境般地影像疊印作品。然而其餘大多數的美國攝影師卻對純粹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堅信不移,而謝絕使用攝影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因此,攝影蒙太奇美學在美國純藝術攝影圈的發展受到限制。而在商業用途上最著名的則是畢業於芝加哥設計學院(Institute of Design in Chicago)的Barbara Morgan。而在70年代末,由於後現代主義潮流(postmodernist spirit)興起,攝影蒙太奇成為Robert Heinecken等人的創作方式,又再度增溫。
SUN視野:極右黨躋身國會瑞典吹反移民風
脫胎自「保持瑞典純粹運動」的瑞典民主黨,過去幾年開始打進地方議會,但在國會選舉一直未能跨過百分之四的門檻。縱使鄰國丹麥和挪威的極右翼已成氣候,反移民鬧聲喧天,但瑞典主流社會仍然堅守包容傳統,不肯讓一個排外政黨到國會撒野。
瑞典民主黨領袖奧克松說:「我們創造了歷史。」為何今次選舉結果變成這樣?在歐盟一片慘淡的經濟緊縮氣氛中,瑞典可說風景獨好。在金融危機後,瑞典經濟迅速復甦,今年經濟增長預計達到百分之四點五,為十年來最強勁,經濟論壇最近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行榜,瑞典也高踞第二位,不過國內失業率仍高,今年七月達到百分之八點五。雖說社會福利完善,但長期失業的年輕人挫折感重,覺得遭忽略,投票給瑞典民主黨的,主要就是這個族群,像三十一歲的奧克松一樣,其支持者也大多二、三十歲,來自南部,認為移民分薄瑞典的社會福利。瑞典民主黨提倡大幅削減移民額九成,並且鼓吹反回教,奧克松形容,國內的回教人口,是二戰以來瑞典面臨的最大威脅。
奧克松的言論,顯然與歐洲多國右翼彼此呼應。瑞典民主黨打進國會會否動搖瑞典包容的傳統?瑞典全國九百四十萬人口,移民比率甚高,佔百分之十四。瑞典民主黨鼓吹大削移民額,以其國會議席未必能推動實行,但排外主張肯定導致移民人心惶惶,引致社會分化。不過,無論首相賴因費爾特領導的四黨聯盟,還是以社會民主黨為首的紅綠聯盟,都與瑞典民主黨劃清界線,表明不會與其結盟。賴因費爾特勝選得以連任,但四黨聯盟只取得一百七十二個議席,仍差三個議席才能在三百四十九席的國會佔大多數,賴因費爾特面臨籌組少數黨政府或與小政黨結盟的抉擇。
2010-09-20
Michael: 詳盡分析政府庫房--回應田北俊、蘇偉文、劉健儀及雷鼎鳴
只可惜文章石沉大海,反而刊登了其他議員和教授,但不覺他們的論點有何獨特之處,劉健儀列舉的數字更有點問題。故此敝網誌轉載Michael的文章,希望讀者能更瞭解香港政府的財金結構。---2010年9月初,田北俊在明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直指政府死抱儲備太多,導致民間仇富。一時之間,政界鬧得熱哄哄,但注意力卻轉到第三屆特首角逐戰、社會仇富現象等等,偏離了儲備是否過多這問題。田北俊的結論,我自然是支持,因為敝網誌早已指出政府儲備實在太多。只可惜田北俊一文列舉的數字有斟酌之處,看在金管局和庫務署等財金官員眼中,少不免淪為笑話,遭輕易反駁。因此要直指政府儲備過量,提出的數字理據不得有誤。故此在下早前撰文投稿,欲提醒田北俊數字有誤。以下就是拙文內容:
這陣子樓市熾熱,不少人在爭論政府應否復建居屋。雖然本人只是一介草民,卻私下研究過董建華時期的經濟狀況,正擬撰文向報章投稿,討論當年樓市與聯匯的關係,以及聯匯的利弊。湊巧看到田北俊先生寫了一篇長文,力指特區政府成守財奴,害苦了商界。這項結論,本人並無異議,我亦在我的草稿中列明維持聯繫匯率的其中一個代價,正是政府需要扣住大量儲備,犧牲了民生,最後更導致官員養成怪癖,無休止的累積儲備,出現儲備豐厚但貧富極端懸殊的怪現象。
很可惜,田北俊先生所引的數據和歷史,有必要修正一下。
首先,田先生在文中指政府有著龐大的外匯儲備,自主權移交以來,從6367億,暴增至2.2萬億元。這兩個數目,實在有必要釐清。只要比較九七和九八年的數字,不難發覺九八年的外匯儲備總額,一下子躍升至9123億,然後在1萬億上下浮沉多年。那麼九八年究竟發生何事,讓外匯儲備暴漲呢?原來九七年以前,北京為了給特區留下儲備,要殖民地政府設下獨立的土地基金,惟恐庫房給英國人掏空。到了特區年代,土地基金的資產便於九八年十一月合併至外匯基金裡頭的財政儲備,使田先生列出的外匯儲備數目(亦即外匯基金資產)在該年一下子躍升2千多億。故此若要比較的話,九七年的數字最好把土地基金也加上去,這樣才較合理。
至於今年的2.2萬億外匯儲備,更是問題的所在。要知道這2.2萬億,其實是外匯基金的資產,裡頭卻包含了不少負債,這包括三間發鈔銀行發行港幣時,存放在金管局的1990億負債證明書,還有2646億的銀行體系結餘,以及5364億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等等。這些「外債」,加起來高達1萬億,持有者皆非特區政府。難道我們有權充公銀行放在金管局的存款、沒收外匯基金票據持有者嗎?這個當然不可能吧,除非香港實行共產主義。事實上,只要比較田先生文中○八和○九年的外匯儲備總額,便透露了箇中端倪。○八的外匯基金數目,是15603億,但翌年卻飆升至21494億。難道金管局那年大發神威,一年回報率高達 38%?任志剛和陳德霖才沒有那個能耐呢,那是大量國際熱錢湧進香港的結果,使銀行體系結餘暴漲,金管局要發行大量票據去吸納,兩者分別飆升1000億和 3700億。就是這樣,外匯基金資產馬上多了數千億元,但外債卻同時多了相同數目,而香港人是無權擁有這數千億資產的,純粹是金管局多了一筆資金去投資,有機會為香港人賺取更大回報。
那麼外匯基金裡頭,有多少錢是屬於香港市民呢?外匯基金主要分作三部份,分別是財政儲備、外匯基金累計盈餘,以及上述負債。這三部份之中,前兩者便是屬於香港人。財政儲備是來自每年稅入減去開支的歷年滾存,每年財政司司長談及預算案時所論及的儲備就是這部份。一如田先生文中的數據,這筆錢在九七年的時候高達四千多億(把土地基金算進去),○三年時候只剩下兩千餘億,然後回升至今天的五千多億。這裡看來,十三年只上升一成多,不算很多。但問題是另一部份的外匯基金累計盈餘,這筆盈餘,是每年金管局上繳部份投資收入後的滾存利潤,從九七年底不足兩千億元,狂飆近200%至五千多億(金融海嘯前曾漲至六千多億,之後上繳部份過去財政儲備)。要知道即使經濟不景,不等於投資一定虧損。○三年是香港經濟最惡劣的一年,金管局卻賺了五百多億,無怪乎這筆錢越滾越大。偏偏特區財金官員總是絕口不提金管局暗藏的「小金庫」!
因此香港市民真正擁有的,只有 5000億的財政儲備(政府作為把盈餘存進金管局的存戶)和5500億的累計盈餘(政府作為金管局的股東)。大家若要針對官員過份吝惜,指責官員死抱儲備不放,便得先撇除外匯基金內的1萬億外債,不能錯誤地把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看成是「左袋右袋都是港人的錢」。否則的話,個別傲慢的財金官員是會瞧不起大家,一句也聽不進耳的。至於真正屬香港市民的儲備的上升速度,沒有田北俊所說那麼多,非由6367億狂飆250%至22279 億,但終歸也暴升逾七成,由6235億升至10812億。
另一方面,田先生指歷任財政司司長叫足十年「狼來了」,這點在下不敢完全苟同。若說曾蔭權當財政司司長時是出了名的「管理期望」,那麼梁錦松當日真的是面對財政緊絀問題。他負責的兩份預算案,正值每年虧損600億巨額赤字的日子。若按照那個速度,財政儲備這部份真的會在數年內敗光,因此他急於滅赤,最後更因此加稅而觸發買車醜聞,黯然下台。儘管在下認為若計及上述的累計盈餘,梁錦松不用那麼焦急處理赤字,但若只按照政府「慣例」,只計及財政儲備的話,其憂慮並非無的放矢。
無論如何,雖然在下覺得田先生所引述的數字和歷史值得斟酌,但我是絕對同意田先生的結論,特區政府確實儲有過量的1萬億儲備,更從來沒有好好向公眾說清楚庫房另有數千億的「小金庫」。看著財金官員斤斤計較、不理民間死活的模樣,實在很氣人。既然他們對開支那麼著緊,竭誠避免亂花公帑,倒不如先炒掉大部份無甚作為的副局長和政治助理吧,我相信七百萬香港市民也會舉手贊成的。不知田先生意下如何?
(附加財政儲備數目和外匯基金累計盈餘)
____________財政儲備______外匯基金累計盈餘_____合計
1997________4332.7________1902.3_______________6235.0
1998________4245.6________2422.5_______________6668.1
1999________3922.1________2908.6_______________6830.7
2000________4171.6________3071.0_______________7242.6
2001________3806.0________3025.9_______________6831.9
2002________3016.7________3271.7_______________6288.4
2003________2523.0________3848.8_______________6371.8
2004________2800.9________4233.8_______________7034.7
2005________2970.9________4431.5_______________7402.4
2006________3245.3________5077.1_______________8322.4
2007________4645.9________6169.8______________10815.7
2008________5313.7________4804.9______________10118.6
2009________5041.2________5534.6______________10575.8
2010________5258.3________5554.6______________10812.9____(至7月31日)
後記:以上便是我最初投稿到明報的原文,很可惜對方沒有採納刊登。不過這議題沒有就此停下來,往後該報刊登了數篇相關討論,由蘇偉文教授、劉健儀議員以及葉健民教授撰寫,為此我亦大膽點評一下。
先說蘇偉文教授一文。他在第一篇文章中引用了IMF的標準,指香港財政儲備水平應界乎4900億至8160億之間,以現時5千多億的數目去衡量,「現時香港的財政儲備水平只是剛好合格!」只可惜他沒有留意兩點。第一,他跟很多人一樣,沒有計及我在拙文提及的「外匯基金累計盈餘」這部份。這部份屬政府/香港人所擁有,其數目更自主權移交以來,大升192%,上漲至比財政儲備還要多。因此我們應去疑問,為何這筆錢可以暴漲得這麼厲害?這筆錢應該如何運用?應否像企業賺了大錢那樣,發放更多股息(上繳更多投資收益)給股民(政府)呢?事實上,只要把兩筆數目加起來,便超過1萬億港元,超越了IMF的標準上限。
至於蘇教授文末提及鄧樹雄教授的研究,我也下載了來看(http://net2.hkbu.edu.hk/~ied/publications/wp/WP200807.pdf)。
該研究是討論香港財政儲備的由來和演化,「外匯基金累計盈餘」既非文章要旨,著墨的地方自然不多,只蜻蜓點水地說財政司司長有權把這盈餘撥作財政收入,但司長拒絕這樣做,是認為這樣會違反量入為出等原則,遂任由金管局總裁累積,僅此而已。鄧教授並沒有深究這筆錢竟然在十三年間暴漲兩倍,而我認為要全面理解政府庫房多寡,不應只看財政儲備,須同時留意「外匯基金累計盈餘」這部份。事實上,鄧教授文中曾說到前金管局副總裁曾撰文指聯匯在05年改動後已很完備,「毋須再以財政儲備來支援聯繫匯率的穩定」。鄧樹雄教授更直言「財政儲備並非愈多愈好,重要的是如何善用儲備,較理想的方法是在不違反財政儲備的最低標準時,善用儲備來促進經濟的轉型和發展,提高及改革各種民生福利開支」。這樣看來,蘇偉文這位恆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看法比浸會大學經濟系前系主任鄧樹雄教授保守得多。
另一篇就是劉健儀議員的文章。說來真的很失望,眾所周知,自由黨是傾向商界的政黨,結果不論是單獨行事的田北俊先生,還是有整個黨作支援的劉健儀主席,同樣未能看懂金管局的帳目。她說「各項負債約有1.6萬億至1.7萬億」,真的不知她這筆數是從何而來。若是從金管局7月底的帳目來看,裡頭確有1.6萬億的「負債」,但這筆負債之中,其一就是5千多億的財政儲備(政府把財政儲備寄存在金管局之中,因此金管局視之為負債,一如你到匯豐銀行開帳戶,裡頭的存款將被視為匯豐的負債,儘管你同時也持有匯豐股票,是匯票的股東老闆)!且別說她在文中的一句「2003年度財赤更高達401億元」,顯然不知道03/04年度的財赤已改善不少,最差的是先前連續兩年的600億以上,純粹直覺地以為03年經濟最差,該年的赤字一定最嚴重,益發突顯該黨對政府帳目認識不多!
接下來就是蘇偉文教授第二篇文章。他在文中以金融風暴的經驗作例子,當時政府動用了港元貨幣基礎的3.11倍作彈藥,打跑外來炒家。現時外匯儲備只是貨幣基礎2倍左右,因此若要有「高枕無憂的維護聯繫匯率的穩定性,這個外匯儲備水平還是有提高的需要。」。蘇教授的結論,是從技術層面出發,但若果我們宏觀一點看,就不得不從整個聯匯制度,去衡量香港是否值得繼續為了這制度,扣住一大筆儲備不放。雖然我沒有數字在手,但以我所知,國際間的熱錢在過去十多年暴漲,資金極其氾濫。要是為了防範他們來犯,無休止的追求累積庫房積蓄,你追我趕的,這樣是否太累了?事實上,政府已有力有不逮,按照蘇教授所指,金融風暴時香港用貨幣基礎的3.11倍去對抗炒家,但現在香港的彈藥卻僅剩下1.98倍,追不上貨幣數目的暴漲。要滿足蘇教授的要求,特區政府還要斂財多1萬億元呢!這樣你覺得合理嗎?說到底,現在的情況就像一個窮小子,起先勤奮工作,累積財富,但努力了廿年,已經置業娶妻生兒了,很自然會問自己,這樣朝七晚十一的工作模式是否值得呢?需否繼續努力工作儲錢而不去探望病臥在醫院的母親呢?在我看來,當社會貧富懸殊日益加劇,政府庫房卻在十二年內暴增七成,已是去到一個臨界點,好好反思整個制度,從管理儲備方式乃至聯匯制度的存廢。
事實上,當初香港設立聯匯,目的就是為了穩定港元,避免港元大瀉。然而聯匯是否世上唯一穩定港元、保住港元幣值的方法呢?誰也不能抹煞聯匯對港元的貢獻,但誰也更不能否定香港為聯匯付出過不少代價,既有經濟興旺時期的泡沫,還有董建華時期的通縮深淵。要深度討論儲備是否過多這課題,實在不能不討論聯匯這根本制度,否則只會見樹不見林,活像曾蔭權、曾俊華這樣的技術官僚。還有的是,蘇教授以技術層面來分析儲備數目,我倒寧願從現實世界去想:當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高達兩萬多億美元,而且還在高速增長,遠遠拋離世界其他國家(排第二名的日本及不上中國大陸的一半,剛逾一萬美元),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不看僧面看佛面,不必北京出手相助,那兩萬億儲備已有震懾效果,誰還會來香港「撒野」?且別說人民幣升值帶動亞洲多國貨幣上升(金融海嘯前的狀況),香港哪來的貶值危機(現在有的倒是升值壓力)?可別忘記,只有某地貨幣有貶值危機,才會招惹外來炒家衝擊,豐厚的外匯儲備只是用來死撐抵擋市場的力量。看罷田北俊等人不大正確的引用數字後,經友人提點,我終於看到一篇正確根據數字而評論政府庫房的文章。
有關數字部份,雷鼎鳴教授十分正確,亦詳細解釋了為何「銀行體系結餘」和「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這一兩年暴漲的原因,值得大家去看看。我跟他在這方面的分別是字眼的不同,雷教授文中的「基金權益」,跟拙文的「外匯基金累計盈餘」,是一模一樣的。只要翻查金管局的帳目,大家不難發覺「基金權益」之中,僅有「累計盈餘」一項。
理論上兩者是有點分別的,但在金管局不大複雜的帳目中,兩者可視為一樣。至於該文的「貨幣基礎」,其實也就是我在拙文所指的「外債」,持有者非香港市民/政府。因此「有關的資產也是不能動的」,只可作投資的本金,不能貿然用於開支。值得補充一點的是,雷鼎鳴一文以「某人若本來身無分文,但向別人借來100元後便變為擁有資產 100元,但同時也欠債100元,我們可以認為他比前富有嗎?」,來比喻我們(田北俊)不應以資產數目來衡量政府身家,我個人一向比較喜歡用買樓的例子作比喻,從而分開資產數目之中,有些是外債,有些是本身擁有的財富。最可惜的是,雷教授同樣沒有討論到「基金權益/累計盈餘」竟然在十三年內,從不足2千億暴漲至5千多億,這點其實更值得人討論。
一直以來,我覺得財金官員最愚民的正是他們絕口不提這部份,任由這筆錢暴漲累積,頂多靜悄悄的在金融海嘯時撥一點過去填補財政儲備(這種調撥更證明這筆錢是可挪用到日常開支)。雷教授文章的另一要點是如何更善用「基金權益/累計盈餘」這部份儲備,在我而言那是另一課題,可交由公眾討論。但前題是,我們必須認識政府庫房多至滿瀉,絕非官員口中說的那麼緊絀。故此拙文的目的只是釐清這第一點,如何善用儲備則是第二步,奈何迄今還有不少人仍未了解。補充:至於為何有學者如蘇偉文,只盯著「財政儲備」這部份,我就不得而知了。我猜那是因為西方國家並不流行儲有大量外匯儲備,也就不會有大筆資金去炒賣,繼而帶來龐大投資收入,上繳到庫房。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外儲不及香港的一半,但美國經濟體系卻是那麼巨大,外儲帶來的投資收入(若有投資的話)相信是微不足道,於是外國政府的稅收基本上只是從民間的經濟活動中收取,尤其是外國稅率那麼高。既是如此,外國衡量一個地方的財政健全情況,只會盯著財政儲備這部份,影響所及,一些本地學者便依樣畫蘆的只看財政儲備,沒想到香港情況有別。
英倫話語——情牽英倫舊城小熊仔
PaddingtonBear,樣子天真,品性馴良,在香港擁有不少「粉絲」,足以代表英國與東瀛的Hello Kitty抗衡。我對PaddingtonBear懷有深情意,因我與牠一樣,曾在Paddington旅居,我在此地臨別依依,就讓我在此緬懷一番。
PaddingtonBear是作家MichaelBond筆下的角色,牠由秘魯移民英國,隨身帶行李,待人有禮。話說Bond在Paddington一家店見到小熊公仔,觸動創作靈感。故事之始,有一家人在Paddington火車站遇見一隻小熊,牠坐在一個寫上「Pleaselookafterthisbear」字句的行李上。在現實中,PaddingtonBear影子在火車站隨處可見,站內放置一尊小熊銅像。
除了名聞遐邇的小熊之外,這個位於倫敦西北面小區,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Paddington是倫敦其中一個最老的火車站,建於十九世中,由英國顯赫工程師Brunel設計。火車站的支撐架形狀,靈感來自植物。
全英最老火車站之一
Brunel別具慧眼,在火車站旁興建酒店,是當年新穎配套,方便英國人乘火車到Paddington小歇,再往Bristol港口乘船去美國。迄今,酒店外牆仍寫上GWR(GreatWesternRail)字眼。
GWR除了營運鐵路業務外,以前亦提供物流服務,貨物由水路或鐵路從英國各地運抵,再在Paddington以馬車分發給倫敦各區。在火車站旁的StMary’sHospital,前身是貨倉及馬廊,醫院內仍可見到馬概設計。
醫院是AlexanderFleming在上世紀發現盤尼西林的地方,附近的一家酒吧聲稱Fleming常來光顧。在不遠處的海德公園,樹立了Fleming的銅像。
運河有小威尼斯之稱 邱吉爾曾居於附近的BayswaterRoad。前首相貝尼雅亦居於此,其夫人常光顧中東人聚集的EdgwareRoad的一家超市。在這條中東街,回教食品店林立,可品嚐到正宗的中東羊肉卷。
水路也是曾這裏主要運輸系統,小城內有運河,但現沒實際用途,變成旅遊景點,運河一帶名為LittleVenice。
八十年代前,Paddington很破落,是流氓、妓女聚集地,經一翻大改造,又興建了接駁機場的希斯路快線,社區展現新面貌。
在這裏,可找到廉價旅館。河邊不少建築物,出自大師手筆,例如設計山頂凌霄閣的TerryFarell及設計法國龐比度中心的RichardRogers等,當中放置了不少公共藝術,如可卷起及伸縮的橋。但願我日後可重訪Paddington,看到另一番新景象。
2010-09-18
2010-09-17
彭定康政改方案的出爐
彭定康,本名Chrisopher Patten,於20世紀60年代加入英國的保守黨後,便專心從政,是一個典型的職業政治家。二十多年中,他從內閣辦公廳的文書一直幹到內閣成員,1990年還成為保守黨的主席,算得上是平步青雲,仕途順利。他與當時的英國首相梅傑私交甚厚,與外交大臣赫德關係良好,在1992年英國國會大選中又為保守黨連續執政和梅傑獲勝立下了汗馬功勞。然天有不測風雲,在1992年選舉中他卻在苦心經營13年的巴斯選區失利,被該選區的選民所拋棄,無法再人內閣。48歲的他雖然正處於政治家的黃金時期,政治前途卻一片黔淡。在這一愁莫展的時候,他的摯友梅傑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為他提供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職位,讓他出任第二十八任香港總督。於是,他便取了個中文名字彭定康,準備抓住這天賜良機,在香港政壇上大展拳腳,以便重返英國政壇。英國政府及梅傑首相也對他寄以厚望,期待他「用活力、技巧及智慧帶領香港跨越1997。
1992年7月9日,彭定康抵港上任。稍後,香港傳媒便披露了源自官方的消息說,新任總督有意改變香港現行政制,使行政局與立法局分家。港府同時向傳媒透露,彭定康無意在就任之初就訪問北京,一方面是要等待中共十四大中央領導層的人事變動、另一方面是要避免結人以急於向北京領導人「叩頭」的印象。9月18日,英國《金融時報》透露了英方將對香港現行政制進行重大調整的消息。9月25日,英國外交大臣赫德會晤中國外長钱其琛時也提到了彭定康的政改方案。據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張浚生透露,張與社長周南於1992年9月16日與彭定康會面時曾探詢10月7日施政報告有關1995年選舉的安排,彭則借口還未充分準備好而拒絕回答。到9月25口,英國外交大臣在會見中悶外長錢其琛時才通報了港督施政報告的內容。錢其琛當即表示,如果英國政府單方面宣佈選舉安排,勢將引起公開爭議。次日,英國駐華大使麥若彬向中國國務院港懊事務辦公室主任魯平口頭通報了港督施政報告的內容。魯平於10月3日向麥若彬指出,彭定康的政改方案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並重複了錢其探的警告。10月7日,彭定康在香港立法局1992—1992年度會期首次會議亡花了兩個多小時發表其施政報告,將政改方案和盤托出。政改方案占施政報告的四分之一以上,是該報告的核心內容。
彭定康的政改方案遭到了中方的堅決反對。中方認為,港英當局的做法,違反了《中英聯合聲明》的精神,違反了與基本法銜接的原則,違反了中英外長就香港政制安排所達成的協議和諒解,是與中方搞對抗。彭定康自己則為政改方案辯護說,他並沒有違反中英雙方過去所達成的協議,只是利用丁基本法的灰色地帶。1992年11月16日,英國首相梅傑出席倫敦市長的晚宴時,不僅對彭定康大加讚揚,而且認為彭的政改方案「完全符合一國兩制的原則」,「不會戰脅中國,會有利於香港」。19日,英國外交大臣赫德也表示,他希望可以「盡快與中方再進行對話及協商,但應以港督彭定康的政制藍本作為談判的基礎」。
由於英方固執己见,不願意與中方合作,中方只好考慮「另起爐灶」的問題。1993年1月3日,魯平在北京接受香港無線電視台記者採訪時重申:中方不會接受任何在港督彭定康政改方案基礎上的修修補補或修正的方案,如果彭定康不收回其政改方案,使過渡期的香港政制與基本法不銜接,中方將「另起爐灶」。他解釋說:「我們講另起爐灶,這個爐灶主要是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第一屆立法會怎樣產生。」」
彭定康不顧中方的警告,一意孤行,於1993年3月12日在香港《政府憲報》上公佈了他的「政改宪报」。4月12日,港英政府公佈了根據彭定康「政改方案」制定的1994—1995年選舉文排的方法草案(也稱「第一階段政制方案」)。
為了爭取使披彭定康政改方案選舉的區議會、市政局和立法局能夠通過「直通車」延續到1997年以後,英國政府向中方表示了談判的願望。中方從平穩過渡的大局出發,於1993年4月開始與英方會談。從1993年4月22日開始,中英雙方為香港政制問題開始談判,中方以外交部副部長姜思柱為首席代表,英方則以駐華大使麥若彬為首席代表。從4月到11月,談判持續了7個月,歷經17輪,最後無果而終。
在第17輪談判期間的1993年11月30日,英國外交大匝赫德致函中國外長錢其深,稱「基於實際及政治理由」,需要由港督彭定康在12月上半月向香港立法局提出其政制方案。12月10日,彭定康在香港《政府憲報》上公佈了第一階段政制方案,此後,又於15日向立法局正式提出。至此,中英談判破裂。1994 年2月24日,香港立法局經過10多個小時的辯論後通過了彭定康提出的第一階段政制方案。同日,英國政府公梢《香港代議政制白皮書》,決定將第二部分政制方案也提交立法局讨论。
附:彭定康政改方案内容
彭定康提出的政改方案,概括起來看,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調整行政局與立法局的關係;二是1994年、1995年選舉安排。
1.調整行政局與立法局的關係。
在港英傳統政制中,行政局一直是港督的決策咨詢機關,立法局是協助港督制定法律的機關,二者在為港督服務的過程中,其成員相互交叉,從而保證港督統治意志的實現,並因此而確立了一個行政主導的政治體制。彭定康的政改方案,首先便要改變延續了一百多年的行政局與立法局的關係。
第一,行政、立法兩局分家。彭定康提出,為了釐清行政局與立法用的關係,發揮兩局功能,必須改變行政局和立法局議員重疊的狀況,首先把行政局和立法局的非官守議員分開,然後再重新組成行政局,而新組建的行政局將是一個非政黨的政治組織,並委任獨立的社會精英和港府高級官員加入。
第二,港督不擔任立法局主席。彭定康提出,兩局分家後,立法局要明確自己的角色,白行處理本身的事務。在完成所必需的程序後,立法局主席不再由港督擔任,而由立法局議員互選產生。立法局會議由議員互選產生的主席主持。
第三,以立法制約行政。彭定康認為,現行的行政局與立法局相互重疊的狀況,「阻礙立法機關發展成為一個制街政府的獨立組織」,所以,要實行兩局分家。兩局分家以後,總督將以行政機關首長的身份向立法局負責,就重大事項向立法局報告工作,從而建立起立法制約行政的機制,逐步形成以立法為中心的政制體制。
第四,取消兩局議員辦事處。彭定康提出,為了保證立法局的獨立性,自主管理立法局事務,應該取消把行政和立法事務連在一起的兩局辦事處,重新成立一個政府及立法局事務委員會,以便當局與立法局議員商討有關處理立法及財務計劃的事宜。
2.關於1994年、1995年選舉的安排。
按照當時香港的政制,香港的區議會將在1994年下半年進行選舉,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將在1995年上半年進行選舉,立法局將在1995年下半年進行選舉。由於當時的立法局每屆任期4年,因此,新選出的立法局就有一個跨越1997年的問題。而三級議會又相互關聯,區議會和兩個市政局的選舉都會影響到立法局的選舉。因此.彭定康十分重視這次三級議會選舉的安排,在這上頭動足了腦筋,提出了以下措施:
第一,降低投票年齡。由於在中國、英國等都將投票年齡確定為18歲,香港也應該特選民的年齡由原來的21歲降低至18歲。
第二,實行單議席單票制。1991年選舉中採取的雙議席選區制度存在問題,容易產生「聯票效應」,因此,在這次選舉中要改為單議席單票制,由選民投出一票在一個選區選出一名代表。
第三,調整功能組別選舉方式。首先,要在原有的21個功能組別的基礎上增設9個新的功能組別;其次,以個人投票取代團體投票;最後將功能組別的選民範圍擴大到全港270萬工作人口中所有符合資格的選民。
第四,強化區議會功能。區議會非常重要,功能卻過於局限。因此,要擴大區議會的職責、功能和財政預算,使其在處理影響區內居民的問題上負起更大的責任。
第五,改變區議會和市政局的成員構成。從1994年起,除新界的區議會的當然議員外,所有區議員都由直選產生;廢除市政局的委任議席,增加兩個市政局的直選議席,讓區議會及鄉議局選出現有數目的代表進入兩個市政局。
第六,重新劃定選區。成立一個獨立的直接向總督負責的選區分界及選舉事務委員會,負責重新劃定選區和選區分界的工作。
第七,成立選舉委員會。成立一個選舉委員會,選出10位立法局議員。該委員會的全部或大部分委員由直接選舉產生的區議會內的議員出任。
彭定康(Chris Patten)
英國保守黨資深政治家,香港最後一任總督。
彭定康(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或稱Chris Patten,任港督前的譯名為柏藤),英國保守黨資深政治家,香港最後一任總督。
彭定康生於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二日,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的榮譽文學士畢業生,主修現代歷史,曾取得旅遊奬學金,於一九六五年前往美國留學。一九六六年加入前首相希思主政的英國保守黨研究部,時年二十二歲,是保守黨內改革派的中堅分子,後出任該研究部的總幹事長。他自一九七九年至九二年成為英國國會巴思選區的議員,於七九年至八一年出任下議院首長及藝術部部長,並於把八九年至九〇年出任環境大臣,九〇年至九二年擔任保守黨主席。一九九二年英國國會選舉中落選,之後他辭去保守黨主席一職,四月獲首相梅杰安排接替衛奕信爵士,出任第二十八任香港總督。
一九九二年七月九日,彭定康赴香港正式上任,直至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香港回歸北京政權那一日為止,他在港督任上打破了多項慣例,包括拒絕接受英女皇頒授的爵士勳銜,沒有穿上殖民地官服就職,以及成為首位出任港督的非政府官員(以前的港督都是殖民地部或外交部官員);他也是唯一一位天主教徒香港總督。
因他身形較胖,譯名又十分中國化,故上任後香港坊間以至傳媒對他暱稱肥彭。在他擔任港督期間,他的親民作風大受市民歡迎,例如他曾到中環品嚐蛋撻。而彭定康的一些作風,亦為香港後來從政人士所模仿。例如他發表施政報告後,親自出席電台節目接聽聽眾提問,更主持公開答問大會面對市民質詢,以建立開放、向公眾負責的形象,令人一新耳目。
在香港的五年間,這位總督有著兩極化的評價,但是香港一般人卻很喜歡他,支援率始終在百分之六十以上,他既是歷任總督中最親民的一位,也是歷任總督外訪時間最長的,近至日本、南韓,遠至美國、澳洲,而歷任總督中也屬彭定康和倫敦的關係最好,贏得首相梅傑的完全支援。彭定康是需要香港社會、國際,與倫敦的支援的,他是末代港督,注定要由他手裏把香港主權交給北京,所有的協定已經談定,如何讓香港民心與國際輿論肯定英國的統治?彭定康的策略是政治改革,其中包括擴大直選範圍,言論自由,增加立法局權力,司級官員政務官化等等。彭定康強調,這些改革的目的在於使香港更有自信挺身衛護自身的價值與生活方式。
彭定康甫上任,首次施政報告中便推出被中方指爲「三違反」的政改方案,他的本意是在不違法基本法的原則下,適當擴大香港民主。然而這一方案的出臺,立即遭到中共的猛烈抨擊。如他對立法局功能組別議席的特殊安排便受到北京的指責。他新增九個功能組別(新九組),使所有在職人士都有資格投票,變相使這九個議席成為直選議席。這改動,被中方認為是鑽《基本法》的漏洞,激怒了自六四事件後在對港政策趨向保守的北京當局。他被當時任港澳辦主任的魯平罵作「千古罪人」。一時間,「千古罪人彭定康」和彭、魯二人的關係成為香港報章的主題。
一九九五年選舉的結果是民主派大勝,獲得百分之六十五的支持。在九七之後,彭定康對香港立法局選舉感到是「非常好的結果。」他感到,五年任內最感遺憾的事,是未能說服北京領導人對香港的民主發展放心,「我一直內疚的是,我們在香港的民主化的工作成績,低於英國在其他殖民地所設定的相當高的標準。」
彭定康曾經告訴中共當權者,「你不用擔心香港,港人是很克制的,只要你寬厚地對待他們。」他列舉民主黨党鞭司徒華爲例:「從來沒有人稱他是英國帝國的工具,他是一個反殖民地主義者,堅定、強硬及非常聰明的中國愛國主義者。」他強調,中國不能永遠不面對香港的反對聲音,遲早也要坐下來,跟代表港人的政治領導坦誠商討。面對現實不是委任六十位聽中方話的人士組成立法會即可以,而是要跟李柱銘、楊森等在民意調查中獲得最多支援的人面對面,共同商討如何令「一國兩制」得以實踐。
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的評選委員認爲,彭定康的政改方案表達了香港市民渴求民主參政的心聲,得到了港人的支援,因此將九二年度的傑出民主人士獎頒給了他。但是,港督府的發言人向新聞界表示,彭定康不會接受這個獎項,並說港督相信「一國兩制」,「港督提出的政改建議,只是爲香港而設。中國政治是中國人的事,與港督無關。……」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隨即發表聲明,除了肯定政改方案使香港市民擴展了對民主的視野,教育意義重大,同時對彭定康的態度表示理解和尊重。
九七年香港主權轉移時,彭定康深信,民主和自由思想已在香港植根,這是不容易拔掉的。香港的民主精神是不會被毀滅的,批評英國沒有給予香港足夠民主的同一批人士,應繼續向中國說:「不要令我們失望,你要做得比英國好!」
彭定康指出,香港是一個典型的華人社會,而又帶有英國特色,從來沒有一個屬地在脫離殖民地管治時,能夠像香港這般繁榮昌盛。雖然英國在香港的管治已告終結,但他相信英國對香港的貢獻,是在這裏建立了一個完善的架構,使香港人能夠力爭上游,創造美好天地;並具備法治精神、廉潔開明的政府、自由社會的價值觀、已具雛形的代議政制和民主社會制度。他形容:「香港是一個有英國特色的中國成功故事」。
當年他对香港新机场建设费用的审批受到批評,北京认为這是为了将港府的金库在回归前耗光,並要香港背上巨额的外债。而彭定康指香港启德机场已經不勝負荷,而且位於市區,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新机场的建设是刻不容緩的。回歸後的事實証實此計劃富有遠見,帶領香港成為地區航空交通樞紐。彭定康相信真正港人治港的日子必定來臨。他爲任內五年能與香港成長深感自豪與榮幸。「只要我們堅守那些爲香港帶來經濟繁榮的政策制度,便能夠維持香港強大的經濟實力。」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主權移交至中國,彭定康與家人陪同英國皇儲查理斯,乘坐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爾後,他和家人到了法國南部休息,並出版了《東方與西方》(East and West)一書,記述他五年港督任期內,對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價值觀的分歧和衝突上的個人觀點,這也是他擔任港督五年的心得。此書出版時,世界媒體大王梅鐸轄下的出版社違反協定引來一場風波。彭定康在書中指出:「中國很快就會威脅到世界和平,以及對文明造成侮辱,亦會成爲國際市場上一個不公平的競爭者,我們一定要停止縱容中國。」
一九九八年至九九年,他擔任「北愛爾蘭政策獨立委員會」的主席,推動北愛爾蘭自治及多方面和平,發表有關北愛自治方案的報告書,名為《A New Beginning: Policing in NorthernIreland》(又被稱為「彭定康報告書」)。一九九九年他成為了英國派駐歐盟的代表之一,是年他以歐共體貿易專員身份訪問北京,江澤民不得不與他這位「千古罪人」握手。二〇〇三年三月他又成為了歐盟外交事務專員。一九九九年九月他被任命為紐卡素大學的校長(Chancellor)。二〇〇三年被選為牛津大學的校長(Chancellor)。
在二〇〇四年十月,基於他對英國、香港和歐盟的貢獻,獲封為終身貴族,封號為巴恩斯男爵,並因此獲英國國會上議院的議席,重返英國國會。
2010-09-16
拿什麼拯救你,人民幣!
2008年中國貨幣投放量M2為約47.52兆,2009年中國貨幣投放量M2約為60.6兆元,中國的貨幣投放量增長約為27.5%。
2008年中國貨幣的年流通速度約為0.66,2009年中國貨幣的年流通速度約為0.553。考慮到2009年是經濟最困難的一年,貨幣流通速度必然比較慢,假設經濟恢復正常後貨幣流通速度恢復正常,根據以上可以計算得出,經濟恢復正常後人民幣將貶值約19.3%。
根據2010年政府工作年報,2010年GDP增長目標8%,CPI增長控制在3%以內,貨幣供應量增長目標17%。
假設CPI增長控制在2.5%,那麼名目GDP增長是10.5%,同時貨幣供應量增長17%,假設貨幣流通速度不變,那麼貨幣約貶值6.2%,也就是貨幣流通速度一恢復正常,人民幣今年到明年貶值約為25.5%,而年內通貨膨脹率最高將可能達到19.3%。
至於什麼時候達到?我認為現在就已經到達,或者說正在到達。
通過對M1、M0的觀察,再加上因為現在銀行卡的消費,特意加上對居民活期存款的變數觀察,M1已經創造了史無前例的最高增幅。
在流動性最高峰的時候,貨幣的流通速度最快,通貨膨脹也最高。
但是為什麼統計局的CPI增長資料為什麼沒達到19%左右呢?這也是我為什麼進行推算的原因。
一是因為統計局對物價的採樣本來就不科學,CPI資料成了政府的工作資料,缺乏獨立性;
二是統計局沒有將房價納入CPI指數採集樣本,導致計算不科學,過去是行政分房,房子不作為商品流通,所以沒將房價納入CPI統計樣本是對的,但是現在房子是公民最普遍的消費需求,成了完全意義上的商品,現在不納入統計就完全不科學。
如果按照國外標準,房價占到CPI權重的42%,而今年年初的房價相比去年年初,很多城市的房價都上漲了50%以上甚至更多,如果按照平均上漲50%,房價占CPI權重42%計算,那麼CPI增長肯定約在19%左右,這和我通過貨幣和GDP結合起來演算的結果差不多。
大家可以觀察我們身邊的房價物價進行對比分析,一季度CPI增長在19%左右的演算結果是正確且科學的,但是今天統計局公佈的資料為一季度CPI增長為2.2%,這是不科學的,甚至是荒謬的。
我不可能有統計局那樣遍佈全國的機構進行資料獲取,那需要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這只有政府才能做到。但是由於統計局的資料的採集不正確,甚至採集樣本不科學,連最重要的房價都沒納入,我只有通過經濟學中貨幣和GDP演繹的方法來計算,結果不會偏離太多,尤其是預測未來很準確。
進行以上演繹計算,首先要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貨幣?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貨幣並不是財富,貨幣僅僅是財富的符號,所以增加貨幣的供應量並不會導致財富的靜態增加,而只會稀釋貨幣的購買力,導致通貨膨脹。
從以上得知,我們的人民幣正在貶值,而且速度極其驚人。
統計局公佈一季度GDP增長11.9%、一季度CPI增長2.3%、這樣名目GDP為14.1%。
根據我的演算,將房價等納入統計後的CPI約為19%多,實際上一季度GDP是負增長5%左右。中國已經進入了高通脹,經濟負增長的格局,實際上就是滯脹。
中國目前要的不是GDP快速增長,而是應當降低GDP增長,把高通脹高泡沫降下來,否則所謂的經濟高增長就是高速行駛的著火的油罐車。
想起2009年的天量信貸,想起現在的房地產泡沫、信貸泡沫、投資泡沫、地方政府債務泡沫等,我就覺得很不安。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是會思考為什麼發生這些泡沫?如此大的危機是如何造成的?
實際上自從2005年開始,中國經濟已經明顯過熱,但是我們並沒有果斷的採取方法抑制經濟過熱,沒有果斷的提高利率,導致低效和無效投資極端氾濫,一直持續到現在。
在提高利率方面,當局高層有一些荒唐的理由,一是認為我國信用基礎薄弱,一些人貸款就從來沒想過要還錢,所以提高利率對抑制信貸作用不大。包括姚景源等就公開宣揚這種觀點。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儘管有一部分人信用基礎缺失,貸款之初就沒想過償還貸款,但是作為貸款的主體是國有企業和個人按揭貸款以及優質企業等,這是占主要部分的,這些貸款的主體必然會衡量利率提高帶來的成本,從而約束自己的貸款行為。
更重要的是利率政策的調整帶來的最重要的是商業銀行對風險判斷的提高,隨著利率的提高,商業銀行會在風險識別模型的基礎上加大對借款人的現金流的預測,並判斷是否具有還款的能力;隨著利率的提高,商業銀行必然對客戶的選擇進行提高,對風險的控制更加嚴格,這樣一來自然就抑制了貸款需求的規模和衝動。所以公開宣揚中國不適合提高利率的言論是極其荒謬的。
利率的本質是什麼?是對不屬於自己的財富進行支配權的收益和風險補償。而利率的低下,尤其是利率維持的時間一長,就會使得社會平均利率潤低下,從而導致無效和低效的投資氾濫。
在中國經濟過熱的情況下,中國沒有大幅度提高利率,導致資金成本過低、無效和低效投資氾濫,到處都是泡沫,這就是現在信貸泡沫、地產泡沫、投資泡沫、地方政府債務泡沫的根源。
而目前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的泡沫正在持續,高通貨膨脹正在進行,而中國沒有大幅度提高利率,只是象徵性的提高了一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以及象徵性的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收了一些流動性。
數量型工具只能短期回收流動性,不能從根本上抑制信貸的膨脹和衝動,沒有利率這個價格工具對信貸主體進行調節,光靠數量工具進行調節,中國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以及借款人的貸款衝動永遠無法抑制,這僅是揚湯止沸的行為,而非科學的行為。
因為貨幣不是財富,而僅僅是財富的符號,因此一旦遇到經濟危機,應當向市場投放短期的流動性,一旦經濟平穩,就應當迅速的回收這些短期流動性,這樣就不會導致高通貨膨脹。
然而去年的天量貨幣主要通過信貸的方式投放出去,這些信貸很多都是中長期的貸款,因此回收這些流動性的困難很大,既然這樣,那麼通貨膨脹就不可避免。
日本失去了20年,很多認為是日元升值導致,這是非常荒謬的。日本經濟之重傷於日本泡沫破滅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低利率的寬鬆貨幣政策是經濟之海洛因,一旦吸食之後,就無法擺脫,欲振乏力。這就是因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將經濟拉向了低效和無效的活動中去,只要一提高利率,就會使得低效和無效的經濟活動無法持續。
然而要擺脫經濟的低迷,必須要擺脫低利率貨幣政策這一海洛因,儘管短期會痛苦,但是為了中長期的健康,必須要堅持忍住毒品的誘惑和不斷的反噬回潮。
在目前通貨膨脹實際已經達到19%左右的情況下,在今年還將維持17%的驚人貨幣投放量的情況下,在信貸泡沫、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債務泡沫還在持續膨脹的情況下,中國高通貨膨脹必然將繼續維持,甚至愈演愈烈,人民幣對內將大幅度貶值,對外也將大幅度貶值。
因為高通貨膨脹必然傳導到出口型企業身上,企業的人力成本、原料成本、辦公租賃成本都將大幅度上升,在產業無法升級或者升級不足,無法將成本轉移的情況下,出口必然大幅度的萎縮,貿易逆差必然形成。
同時由於國內高通貨膨脹導致高成本,必然導致外資在中國的投資收益率快速下降,從而大幅度降低中國對外國資本的吸引力,導致外國資本流出中國。
在貿易逆差和外國資本流出中國的情況下,人民幣的競爭力就大幅度下降,人民幣大幅度貶值勢在必行,目前這種情況正在醞釀中。
面對人民幣在國內因高通貨膨脹帶來的驚人貶值,面對人民幣在國際上因高通貨膨脹傳導的內在的匯率貶值,普通的民眾對於因通貨膨脹而帶來的變相的財富縮水,基本沒有任何反抗力。
但是由於人民幣匯率實際上已經嚴重高估,因為人民幣匯率是建立在低工資、低福利、高環境污染的出口模式上的,但是這種模式已經因為高通貨膨脹而帶來的成本大幅度提高而無法持續,而且這種高通貨膨脹還在繼續,也就是人民幣匯率的內在貶值還在持續不斷加強,普通的民眾就有了通過拋棄人民幣,換入美元保住自己財富的這一途徑。
因為歷史的原因和中國特殊的國情,中國的中央銀行不是獨立的中央銀行,使得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更多服從於政治的要求,從而扭曲了貨幣政策和貨幣的本來面目,使得人民幣的發行缺乏約束機制,因而導致人民幣的不斷貶值。
而對於相對獨立的美聯儲來說,政治壓力相對要小很多,因此100多年來美元的貶值幅度比較小,100年前100萬美元在美國是富翁,100年後的今天100萬美元仍然算是一個富翁。
2010年03月中國貨幣供應量M2突破65兆,流動貨幣供應量M1:22.94兆,M1已經超過美國二倍。而美國同期M2為8.50兆美元、M1為1.70兆美元。別忘了美國的GDP是中國的三倍多,可見人民幣的氾濫以及嚴重高估程度。
如果人民幣繼續如此的無節制投放,廣大民眾拯救自己財富的方式不可避免的會拋棄人民幣、換入美元。
很多人會問,既然人民幣被高估,那麼美國為什麼要施壓人民幣升值呢?
這實際上是美國欲擒故縱的方法,美國目前採取的修復資產負債表的方式不是通過貿易出口順差的方式來完成,因為這個過程太漫長,美國政府不願意等這麼長的時間。而且貿易出口帶來順差的方式是賺辛苦錢,習慣於過好日子的美國人和美國政府不願意如此辛苦,因此美國通過資本回流的方式來完成資產負債表的修復,這種途徑可以最快的完成對美國資產負債表的修復。
同時將美國對外國的負債變為本國的資本,美國資本或者中國的熱錢從中國流出,必然向人民銀行購買外匯,這些外匯來自於中國人民銀行的外匯儲備,而這些外匯儲備投資於美國國債等,是對美國的債權,也就是美國對中國的債務,中國人民銀行為了應對美國資本或者熱錢的購匯行為,必然拋出美國的債券,同時美國資本或熱錢拿著這些外匯回到美國成為美國的資本,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減少了對外的債務,並獲得資本,負債率大大降低。
現在美國資本和熱錢需要的是時間,人民幣升值並不是他們的目標,只要人民幣不貶值他們就可以接受。之所以施壓,是擔心人民幣貶值,一旦人民幣貶值,必然引起民間和企業極度踴躍換入美元的行為,並由此帶來外匯的管制,政府必然公佈法律提高購匯的條件並降低購匯的規模,這樣一來,美元資本和熱錢無法換到足夠的外匯,也就無法流出中國,被套在了中國,這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美國採取資本回流的方式快速修復資產負債表是非常聰明的,目前對歐盟和歐元的打擊,以及對人民幣的施壓,都是圍繞這個戰略目標進行的。
通貨膨脹和政府信用成反比,通貨膨脹越高,政府信用越低,放任通貨膨脹,就是放任政府信用的貶值,貨幣的本質不是財富,而是政府的信用,拯救人民幣就是拯救政府的信用。
對於政府當局現在應當刻不容緩,應當大幅度提高利率,大幅度的回收流動性,堅決抑制通貨膨脹,維護人民幣的信用,也就是維護政府的信用。
儘管這短期內會讓房地產等泡沫破滅,短期內會因為戒毒而帶來痛苦,但是相比人民幣的前途以及民族的前途來講,這算得了什麼呢!
請政府大幅度存款利率到百分之八以上、大幅度提高貸款利率到百分之十以上。可以分步快速進行,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真正重生,只有這樣人民幣才不會被拋棄,經濟和社會才不會崩潰。
經常謬誤的馬道立站於高牆一邊
筆者講法律與政治都是以批判為出發,對所有公眾人物皆苛刻,已經是歷史悠久的事。李國能上任第一天,筆者就叫他早點退休,恭喜他放下擔子了。
李國能的十三年做得實在差,但不用擔心,他會有一個他支持、但比他更差的接任人馬道立,所以他最後一件工作(找接班人)也是差的。在七百名合資格的法官中,竟然選了一個他曾經批評法律分析謬誤的人,他就算沒有推薦的責任,恐怕也逃不掉明哲保身、不出頭做醜人加以阻止的責任。七百名法官選不上,有三個比他更好的法官拒絕接受任命,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他的任命不是要為法律的精益求精、減少謬誤而努力,而是要將香港的高院制度弄得更政治正確。
法律分析曾遭同業狠批
馬大人十年間就由普通法官升上終極首位,不是他法律「叻」,不是他正直,而是正好相反。不言而喻,比他合適的人要麼是被勸退,要麼就是不願在中共的無形壓力影響之下當法官,李國能就是先例。怕熱的人遠離廚房,是人之常情,馬道立不但不怕熱,而且喜歡,因為他有份為廚房加熱。認真地說,不是筆者想效法革命家雄仔的行為,有理無理先指罵侮辱名人,以求標奇立異,批評馬道立的裁決理據有明顯謬誤的,一前一後最少有七位終審庭大法官,七人包括了李國能與國際友人法官的梅師賢爵士(Sir Anthony Mason NPI)。這兩位有份參與2004年法輪功人在中聯辦外示威被控阻街、襲警與阻差辦公的終審庭判決(FACC No.19 of 2004)。
筆者在本欄6月30日評論終審庭在推翻馬道立主理上訴庭裁決(維持林炳昌有罪)的文章已經介紹,五位大法官(包致金、陳兆愷、李義、烈顯倫與紀立信)在判詞中批評馬道立的法律分析謬誤,當中三人(包、陳、李)原來有份審2004年的法輪功上訴案,於是他們已經是第二度批評馬道立謬誤的了。
王永平在上星期三亦談及此案,指馬道立在上訴庭主理上訴之時,已經推翻阻街的罪名,似乎他也不是那麼差勁。但未知平叔有否留意終審庭雖然支持馬的裁決,但不支持他的理據。馬在判詞中引用《公安條例》為依據,上訴庭直指莫名其妙,因為控辯雙方也無依此為據作過爭辯,馬道立是自作聰明(We are respectfully unable to support that approach)。終審庭直指公安問題在本案是離題(not releva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esent case,見第三十五段)。
法輪案反映欠缺人權意識
馬道立用了大量篇幅支持阻差辦公與襲警兩條罪名。馬的說法是,警方當時雖然違法執法,但不影響法輪功學員抗拒因而犯法的事實,因為兩者無關(Factually and logically, no nexus between…)。馬認為,就算警員對他們非法逮捕(unlawfully arrested),法輪功學員亦無權抗拒警方的行動。
再次,終審法官直指這是謬誤的理據(With respect, this argument is unsound)。終審庭指任何干涉個人自由的理由,皆必須是合法的。公民有表達意見的自由,這是普通法固有的原則。法庭引用《基本法》第二十八條︰指香港居民不受任意或非法逮捕、拘留、監禁,禁止非法搜查,剝奪或限制居民的人身自由。馬道立何止思維謬誤,根本是欠缺基本的人權意識!馬道立另一「偉大」判案,是有關2003年2月八十名法輪功學員被入境處無理拒絕入境,引發出「黑名單」質疑的司法覆核。此案被視為外國觀察香港司法能否獨立、能否在壓力下捍一國兩制。今年5月4日,上訴庭在馬道立主審下駁回法輪功的上訴。馬官用了六十頁篇幅詳述入境處在法院審理期間種種不坦白、不誠實及銷毀監察名單等惡行,但卻判政府勝訴;判決書中說入境處勝訴是極度幸運(extremely fortunate)。這恐怕不是幸運,是政府底下支持馬大人當終審首席所獲得的善意回報。
由於法輪功學員來自台灣,台灣媒體的評論正是直指法官沒有道德勇氣將港府判輸,香港已經沒有兩制,只有一國!
筆者在6月的文章中已經介紹過,在民間電台的違憲上訴案中,馬道立判其敗訴。在廉署大搜七間報館,《星島日報》拒絕並司法覆核勝利;在廉署的上訴審理中,馬道立以技術理由拒絕廉署的上訴,但強調是廉署當日搜查報館向法院申請搜查令的做法完全合理,如果上訴庭有權處理案件,會判廉署獲勝。
紀錄不會騙人,事實已經很清楚,在高牆與雞蛋之間,馬道立是會堅定地站在高牆一邊的人。香港司法制度已經進入黑暗時代。
終審庭五法官狠摑馬道立一巴
終審庭五位大法官在周一就先科國際造市案引致的妨礙司法公正上訴案作出重要裁決,其重要性不單是還坐了兩次牢花了六年時間受盡折磨的林炳昌一個清白,而是近乎不留情面地否定候任終審庭首席大法官馬道立在上訴時就本案所作的裁決。極為資深的烈顯倫在判詞中直指馬道立的法律分析是謬誤(Ma's analysis is unsound,第二九○段)。
我們要留意,在上訴時三位法官有兩位屬上訴庭正副庭長,分別是馬道立與鄧國楨,鄧國楨也是不同意林炳昌有罪的。只要略為翻查紀錄,就知道鄧國楨與終審庭五位法官(包致金、陳兆愷、李義、烈顯倫與紀立信)皆遠比馬道立資深,無論在法律界還是司法界,六位法官就算不直言批評,也沒有用片言隻字支持馬道立在上訴時的見解。六位法官的態度等於表明,即將在九月一日接替李國能出任終審法院首席大法官的馬道立,政治上雖然過關,法律的能力根本「未夠班」。由紅而不專的人領導整個司法界,港人安心嗎?
終審庭法官比馬道立資深
筆者就絕不。十三年前李國能上場之始,筆者就不客氣給予批評,直到今天他下台,現在也有心理準備,筆者會充當這個政治任命味道甚重的馬道立的監察者,直到他下台。直覺上筆者對此人極無好感,希望他若無改善,最好早點自動退休。
精英階層的人皆偽善十足,沒有一個人會當醜人,指馬道立不是最合適的終審首席,但不約而同對他提出相同的期許。李國能在評論接班人時,不忘強調希望他維護香港的司法獨立。立法會各黨派十分合作,免除馬道立到立法會接受質詢(這其實是失職,有政治妥協的味道),但資深的法律界精英余若薇及湯家驊皆指馬道立保守,希望他維護香港的司法獨立要不遺餘力。再三的強調,正是沒有信心的表現,兒子若然自律性強,母親就不用天天提醒他要準時上學。
筆者並不喜歡大家用「保守」形容馬道立。法官的最重要任務是依法辦事,不能這樣做之時就是失職。法官因為支持政府的工作而重判政府所不喜歡的人,是做政治打壓的工作,是在充當政府的工具,這就是不義,而不是保守。保守只是指謹慎與小心,相對會欠缺創新,但行事安全,也是美德;而心存討好政府,只是世界仔的所為,無以言保守的。
馬道立偏幫廉署
廉署是政府的一個部分,亦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當其濫權之時,是相當可怕的。廉署想要消滅林炳昌與艾勤賢這兩個「廉署剋星」人盡皆知,難道馬道立例外?正由於有這個認知,處理上訴時就必須格外小心。終審庭一致批評原審法官有「有罪推定」的心態,馬道立處理上訴之時不單不留神,而且加以強化,這就有偏幫甚而討好政府之嫌。在鄧國楨不同意下,馬道立加了林炳昌兩年刑期,當然自詡是正義,但有討好政府的客觀效果,終審庭亦完全推翻。踏在別人肩上向上爬,已經可怕,踏在別人的自由之上求功名,更為可怕。筆者這樣說三道四,馬大人當然不高興,但林炳昌第二度入獄因而患上心臟病,幾乎想自殺結束生命,所受的苦,馬大人又可曾有愧?
筆者少有地詳讀一百六十頁判詞,當中詳盡而合理地駁回原審法官對證據以及法律理解的謬誤,其中陳兆愷自二十三段起引述達寧(Denning)的名言,證人不是屬於任何一方(There is no property in witness)及大量案例,指出律師只要在沒有意圖及行為去影響證人的情況下,是有權利接觸控方證人,執法者根本上是有協助之責。
馬道立討好政府
筆者在本欄早於二○○六年六月十六日就質疑,證人翁靜晶由於與林炳昌有私人恩怨,她的證供不可靠;被告林炳昌曾經去信特首及廉政專員,要求保留女秘書打出的一段電話竊聽紀錄,結果廉署仍故意將有關資料銷毀,顯示廉署故意隱藏對被告有利的證據。這些旁觀者都留意到的不公平審訊情況,終審庭有論及,但原審法官及馬道立視而不見。說他們專業疏忽,是不可思議,說他們偏幫廉署,更合乎一般人的智慧。
筆者必須指出,終審首席的任命有政治性,認為只有十年法官資歷的馬道立能坐直升機上位,是因為他出類拔萃,是錯誤的。他的任命要特首及中央同意,一致同意只是背後協商的結果。今次終審庭五位大法官已經用更精準客觀的法律知識,公開地說明馬道立的任命是有問題的。大家上網查一查,馬道立曾判民間電台敗訴,曾認為廉署在此案搜查七大報館是合理合法,曾批評政府不讓法輪功學員入境不合理但判政府勝訴。看來,馬道立是一個認為社會穩定比人權更重要的法官。
謊言!中共“人民網”罕見推出“直通中南海”
民眾留言被被“和諧”掉了 據德國之聲報導,愛滋病維權人士胡佳的妻子曾金燕在推特上表示,她曾嚐試在“直通中南海”上作以下留言:“請寬容對待與你意見不同者,請釋放胡佳。”署名金燕,但點擊發佈後顯示“你無權發言”。
有不少網民反映,在發佈敏感信息後,就不再有發言權力。還有網民投訴,自己的留言被“和諧”掉了。 一網友在留言版上寫道:你們不覺得這挺有意思?我留了那麼多訊息,結果都被“和諧”了! 德國之聲引用位於紐約和香港的“中國人權”組織批評說,這一留言板明確規定26條規則,禁止發佈有相關內容的留言,如危害國家安全,洩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 國家統一、損害國家榮譽、煽動民族仇恨、破壞民族團結、擾亂社會秩序等。 “中國人權”表示,這一留言板雖然被當局宣稱是“百姓心裏話能直通中南海”的平 台,但事實上任何留言都受到嚴格限制。 記者也上去瀏覽了“直通中南海”版面,除了能看到幾條網友留言摘錄之外,翻遍整個頁面,無法看到所有網友的留言。
有人直言道,該留言版是,歌功頌德的言論“直通中南海”,不疼不癢的言論留給大家看,稍具敏感的言論讓你無處找。
“直通中南海”就是謊言 廣東律師唐荊陵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說,13日晚上,他的一位好友是稅務局的幹部,他聽到消息後,也想給他們(中共中央)留言,他不停地留了二、三十次,不停在發,但是一次都沒有登上去,他覺得很奇怪。“然後他把留言發給我看,我一看,那話沒有任何批評和激烈性的話語,只是他有話想跟他們說,結果竟然留不上去。” 唐荊陵表示,當局要瞭解民間資訊的話,它就應該開放網禁,那樣就甚麼都可以聽到,而無需再開闢這樣一個所謂留言版了。
有網友在推特上指出,在留言版背後,有一大幫人負責刪貼,如果不這樣做的話,“直通中南海”會爆滿。 山東大學退休教授孫文廣表示,這只是做做表面形式,走走過場,做做秀,實際上他們不是真心關心民意的表達。如果當局真正要瞭解民意的話,就應該從制度層面著手,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 貴州民主人士陳西表示,根據中共長期的作為,他對這個所謂“直通中南海”的留言版實在不敢恭維。當局如果真重視民意的話,首先應還政於民,民主選舉就是民意的最好表現,如果它沒有這個誠意,“直通中南海”的留言版就是謊言。
中評社北京專論:工黨輸了 吉拉德贏了
9月11日,澳大利亞女總理朱莉婭.吉拉德(Julia Gillard)在墨爾本宣布新政府內閣成員名單,任命前總理陸克文為外交部長;前外交部長斯蒂芬.史密斯被任命為國防部長。前氣候變化和水資源部長、馬來西亞出生的華裔女參議員、同時也是澳洲首位華裔和亞裔部長和大方承認為同性戀者的黃英賢被任命為新財政部長。
吉拉德所領導的中左政黨工黨(Labor Party)最終是在綠黨及3名獨立議員的支持下才得以組成少數派政府,但實際上澳大利亞工黨在此次大選中卻真是輸了。在1198名候選人參加2010年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中,349名候選競選參院40個職位空缺,849名候選人參選眾議院150名議席。在眾議院,工黨獲得72個席位,托尼.艾伯特(Tony Abbott)率領的反對黨聯盟獲得73個席位,綠黨獲得1個席位,無黨派人士獲得4個席位。在參議院,工黨也失去多數席位。在76席參議院中,綠黨的參議員名額可能會的從5席增加至9席。在兩黨相爭的情況下,確證了該黨對有爭議的問題的制衡權,綠黨因此成為明顯的贏家。
考慮到2007年大選中,工黨贏得了眾院83席,而反對黨聯盟只占有63席,工黨擁有17席的多數優勢,而這次選舉則讓工黨完全失去了多數優勢,而聯盟黨逆勢增加10席,工黨則丟了11席。從得票率來看,已統計出93.2%選票中,工黨是38.0%,而反對黨聯盟是43.7%;中間選民對反對黨支持率上升了1.5%,而對工黨支持則大降5.4%,40萬選民轉投聯盟黨,使得工黨是自二戰以來得票最低的澳大利亞執政黨。
更具指標意義的,從事新聞行業卅年、澳洲著名電視台ABC記者、政壇新星麥嬌(Maxine McKew)2007年在綠黨的支持下,以1.4%的微弱之勢擊敗了政治勢力強盛的前自由黨領袖霍華德,使霍華德成為澳洲歷史上第二個既失去政權又失去議席的澳洲總理。儘管今年她受前工黨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和鮑勃.霍克(Bob Hawke)的力挺,但仍然落敗。聯盟黨贏得了多數選票(popular vote)、多數的中間選民和多數席位。從這個意義上說,工黨大敗,反對黨大勝。儘管8月21日澳大利亞聯邦大選選民發出了明確的聲音,但吉拉德領導的工黨和阿博特領導的反對黨聯盟均沒有獲得76席以上的多數議席,因而形成“懸峙議會”。因此,爭取其他黨派和獨立議員的支持,就成為兩黨誰能執政的關鍵。5名獨立兩黨之外的議員成為此次澳大利亞聯邦大選的“造王者”。應該看到的是,歷史是在現任女首相吉拉德這一邊,因為自1931年以來沒有哪一屆澳大利亞政府沒有贏得第二個3年任期。
在此後激烈的議員爭奪大戰中,工黨先後獲得綠黨一名議員和一名獨立議員的支持。綠黨從一開始就表示將支持工黨而非保守黨聯盟,為工黨組閣打下基礎。墨爾本選區的綠黨議員亞當.班迪特(Adam Bandt)9月1日正式和吉拉德簽署穩定協議,內容包括新建一個內閣級別的氣候變化委員會,研究溫室氣體排放定價問題。這樣,吉拉德獲得與聯盟黨平等角逐獨立議員的地位;然後吉拉德極為耐心地把塔省的前綠黨籍、左傾的獨立議員安德魯.威爾基(Andrew Wilkie)虹吸近來,上升到了74席,進而組閣支持領先於聯盟黨,勝出的機會在增加。不過,獨立議員威爾基則開出多達20項的“願望清單”,包括耗資5.65億美元的皇家霍巴特醫院翻修計劃、就同性婚姻舉行議會投票、實施老虎機賭博改革等。
為了積極爭取獨立議員配合,吉拉德強調要組建“更包容的政府”,主動回應獨立議員向兩黨提出的7項要求,搶得談判先機。她及時公布了議會改革、競選注資和政黨廣告法規的改革計劃,支持由獨立議員擔任議長,提高眾議院的透明度。這樣,經過兩黨與獨立議員進行兩個多星期的協商,在澳大選陷入政治僵局17天後,剩下三名關鍵獨立議員9月7日成為澳大利亞舉國關注的焦點。兩名獨立議員溫莎(Tony Windsor)和羅布.奧克肖特(Rob Oakeshott)最後一刻倒向吉拉德領導的工黨,而反對黨聯盟只爭取到1名獨立議員鮑伯.凱特(Bob Katter),吉拉德僅僅比下院議席半數多出一席、以76比74的微弱優勢,在這場組閣權爭奪戰中以最後勝出,確保了她領導的工黨的第二個任期,吉拉德也將連任總理。最終,朱莉婭.吉拉德贏了!
作為對兩位偏遠選區獨立議員支持的交換,工黨可說是付出昂貴代價,吉拉德總理宣布將對偏遠地區提供高水準的寬頻網絡,承諾為兩個偏遠選區投入100億澳元,在鄉鎮地區進行基礎建設,包括修建更好的道路和醫院。
另外,吉拉德今年6月取代民意支持率不斷下跌的時任總理陸克文出任澳工黨黨首,以期贏得8月21日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但臨陣換將,使得吉拉德及工黨遭到澳大利亞國內各方質疑,因而失去陸克文家鄉昆士蘭州選民的支持。為了安撫人心,修補工黨內部的裂痕,重新展示她與陸克文之間的親密無間,她不得不邀請前總理陸克文出任新政府的外交部長。這樣,一句話,澳大利亞大選的結果是:工黨輸了,吉拉德贏了,陸克文回來了!
2010-09-15
on.cc專訊 : 寶馬輾童四次 殺人執照便宜
一個年幼的生命,尚未走上人生之路,就被車輪連輾四次身亡,這讓人多麼悲哀,而這名殺手司機又是怎樣的冷血無情?假如這名小童是司機的孩子,他能下此毒手嗎?如果說第一次將小童撞倒,還是司機的疏忽,那麼接下來的三次輾軋無疑是故意殺人。因為這名冷血司機的人生信條是輾傷不如輾死,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清醒意識下的行動,何況期間他多次下車觀察小童的傷勢。
錢可買命 司法崩潰
如此一覽無遺的案情,當地警方卻大事化小,以不存在「故意殺人」動機為兇徒開脫,這怎能讓人信服?沒有故意殺人動機並不意味着不是故意殺人,很多喪心病狂的歹徒行兇都是殘害無辜者,殘害與他無冤無仇甚至根本不認識的人,好比較早前多宗校園屠殺案,那些歹徒哪個與被害小孩的家庭有過節?他們難道都不是故意殺人?
事實上,將交通肇事罪轉化為故意殺人罪早已有很多司法案例,去年二月十日凌晨,司機王雙娃駕駛貨車將騎單車上學的五名中學生撞倒,導致四死一傷,王雙娃駕車逃逸,西安市檢察院就是以王涉嫌故意殺人罪、交通肇事罪提起公訴。這些殘忍的馬路殺手,如果沒有得到公正判決,他們輾軋的就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性命,而是法律的公正,以及公眾對法律正義的信心。
必須指出的是,警方在未作充分調查的情況下就偏袒殺手司機,不排除背後存在司法腐敗。這位司機開得起寶馬車,一定不是普通人,非富即貴。有錢能使鬼推磨,只要出得起錢,法律也會對他另眼相待,所以駕車輾小童也就有恃無恐。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內地已成了一句空話,司法大門朝錢開,無權無勢莫進來。殺人償命的司法傳統在金錢攻勢面前,已完全崩潰。重慶萬州黑龍集團董事長向世全開發樓盤時,找殺手殺害釘子戶,去年底一審被判處死刑,但二審卻被改判死緩,理由竟是向某積極賠償,獲得了受害人家屬的原諒。
有錢可以買命,這無異給那些權貴們提供了廉價的殺人執照。富人可以視法律如糞土,視百姓生命如螻蟻,想殺就殺,想輾就輾。難怪有富人曾經叫囂,「往死裏打,打死一個二十萬!」「信不信我花二百萬買你一條命?」一粒沙子可以折射世界,這宗輾童案見證了中國司法的荒唐。
中俄擬合建邊境自由區黑龍江邀港企開發黑瞎子島
「黑瞎子島隸屬佳木斯市,但佳木斯大企業太少了……」黑龍江副省長孫堯說,不希望「零碎式」的開發該島,而是歡迎具一定實力的上市公司與黑龍江共同開發,港企尤為上選。
擬開發旅遊區和自由貿易區
曾經多次到該島視察的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說,雖然現在黑瞎子仍是一個荒島,但很多規劃正在進行,「我們要建一個政府辦公樓、一個賓館、一個農業科技園,3個較大的別墅。因為現在需坐船上島,而且島易受漲水刷,所以我們正把戶外修路與建造大堤護島工程結合起來。」他還表示,要在島上開發旅遊區和自由貿易區,突顯中華文明特色,目前英、法等5間設計公司正在競標。
黑龍江省旅遊局副局長侯偉介紹,黑瞎子位於中國最東極,因此是中國看到「第一縷陽光」的地方。根據規劃,島上將建立東極廣場、東極塔、濕地觀光長廊、水上絲綢之路起點紀念閣等設施,打造生態旅遊島,預計最快明年秋天建成迎客。該省商務廳廳長葉曉峰則說,正與俄方商討在黑瞎子島設立口岸和自由關稅區,「我們也想進一步創新,例如雙方把海關互相後撤,讓黑瞎子島成為『境內關外』。」
主權2008年方定 各佔一半
1929年,蘇聯借機佔領黑瞎子島,中俄雙方經歷長年領土爭議後,於2004年簽署協議,確定分割黑瞎子島。根據該協議,中國恢復半個黑瞎子島的主權,獲地174平方公里。2008年,俄方正式將半個黑瞎子島移交中國,去年,中國確立將黑瞎子島建設為「中俄合作示範區」。
黑龍江省港澳辦李凡說,黑瞎子島正處於由過去的軍事戰區特殊管理向常態管理轉變過程中,加上俄羅斯還存在「遠東地區中國威脅論」,故黑龍江過去一段時間未高調宣傳該島,以免引起俄方誤解。
■黑瞎子島資料
黑瞎子島滿語名字叫摩烏珠島,意思是「馬頭」,是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積而成的三角洲,隔江與俄國哈巴羅夫斯克(即伯力)相望。面積為327平方公里,是香港的三分之一,也是饒河縣珍寶島的500倍。前蘇聯(今俄羅斯)自1929年起佔據該島,至2008年10月14日,俄方將黑瞎子島一半交還給中國。
施家潤 : 不能依靠賣地 主動解決房屋問題
可惜的是,儘管政府不停出招,樓價還是持續急升,地王的成交價不斷破紀錄,連二手公屋成交價亦高處未算高,甚至出現炒賣,市場力量似乎抵消了政府的措施。
根據上周最新公布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一項反映地產市場價格變動的指數),指數已創出1997年後逾十二年以來的新高,代表現在樓價正向1997年高位邁進,再一次令人關注到房地產市場是否泡沫化,市民的購買力是否與樓價脫節。
奇怪的是,不論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或是其他主事的政府官員,接受傳媒有關樓價過熱的訪問時,總喜歡拋出「增加土地供應」、「主動勾地」的語句回應。觀其言行,政府看似將樓價問題視為市場供求失衡,只要主動勾地、積極賣地,樓價將可望降溫,視增加土地供應為解決窘局的良藥。
五地產商土儲多於政府
經濟學理論教導我們,要解決麵包貴的問題,賣多些麵粉,增加麵包產量便可令麵包售價降低。可惜香港的土地卻不是這碼子的事,我們要問,土地到底最終落在市場,還是錯置在其他地方?翻查地政總署過去十一年(2000至2010年)的賣地記錄,除2003至2004年度因政府停止賣地及勾地的措施影響外,其餘年度的賣地面積(只計算住宅甲到戊類)平均數值為六萬九千八百七十六點七方米,如果以一般住宅(現有發展區)的地積比率八至十倍計算。
經換算後,可建總樓面面積約五十五萬至七十萬方米,即五百九十一萬至七百五十三萬方呎,其實可供應的樓面面積有不少。但實際情況是由2004至2009年,私人住宅樓宇單位落成量逐年下跌,由2004年二萬六千個單位,降至2009年七千二百個單位。
特別值得留意的是,2007至2008年度的賣地面積超過十萬方米,遠超過去十年的平均數,如果以一般三年的香港住宅建築期計算,今年的房屋供應量應可反映該年度的賣地面積,換句話說,今年的總樓面面積理論上,可多達一千零七十六萬方呎,房屋供應量應該不俗。
可惜的是,私人住宅過去十八個月的價格,均錄得近40%的增長。因此,將賣地記錄、房屋供應量與樓價作相互比較,讀者應會發現不管是應對樓價過熱、還是解決供求問題,政府以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都明顯存在問題。歸根究底,問題是什麼?
當比較目前政府與香港五大地產商(包括恒地、新地、新世界、信置和長實)的土地儲備,或許我們可找到一點端倪。有報章於今年7月就香港的土地儲備分配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查,結果頗令人憂慮。調查發現在政府現在手上的土地儲備為三千四百四十八萬方呎,而五大地產商的土地儲備是四千六百萬方呎,比政府還多。
這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土地囤積的問題。在政府退出居屋市場後,影響樓市的能力必然有所下降,同時地產商透過政府賣地所得,手執大量的土地儲備(更直接可謂囤積),因此,在「賣地-興建-出售」的循環下,現在的私人住宅市場,地產商成為主導的角色,完全地把政府的角色比下去。
置身在商言商、資本主義的「神聖」光環底下,我們要求地產商根據市況自行「推盤」壓根兒是沒有可能,亦不是筆者想討論的地方。我們該反思的是,在居屋停售的現實下,政府可主動影響樓價的方法就只剩下興建公屋及賣地政策,但如上文所言,以增加土地供應作手段解決樓價問題是絕對「行不通」,若政府有決心解決樓價過熱、市民購買力脫節的問題,就該在房屋政策上主動出擊。
打破對自由市場迷思
誠然,房屋政策上主動出擊,意味政府在市場需要化身較主導的角色,以何種方法、什麼方法解決樓價問題,如復建居屋、限制地產商囤積土地、限制境外買家等,社會可以慢慢討論與分析,找出一個社會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
香港是開放型、外向型的經濟體系。近一年來,各國因應金融海嘯持續採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造成市場出現大量熱錢,而熱錢的持續流入加上低息環境,已令香港的樓價不斷上升。
非常時期須採取特別手段解決問題,如果教條式地盲目信奉自由市場,放棄安全底線,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在全球化與外向型的經濟體系下,高度流動性與投機性資金將持續流入香港,有機會形成資產泡沫化,危害香港的經濟安全,政府可能需為此付出更多。
如果政府有決心穩定樓市,就必須主動出擊解決問題,增加在市場的「話事權」,亦需對社會有所承擔,摒棄自由市場絕對主導的迷思。問題是:政府敢出手嗎?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 2010年9月14日
2010-09-14
江蘇阜寧又現山寨"雪梨歌劇院"
這座被稱為山寨版“雪梨歌劇院”的建築,在阜寧縣城南新區投資5000萬元新建成的白天鵝公園內,是緊臨湖面一座龐大建築,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分臨水一面的墻面上有“天鵝港灣”四個大字。上部分的頂蓋如幾片荷花瓣向上翹起再罩下,又像豎立著的貝殼,還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頂蓋下則是玻璃幕墻,遊客在湖對岸看去,這座建築酷似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的造型。由於該建築還未對外開放,遊人只能在遠處欣賞,這建築作何用處,目前還不得而知。
皇家車 : 高鐵評論之肆──滿紙慌言的邱誠武
摘要:
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日前在《am730》撰寫文章,吹噓香港段「高鐵」落成後的便捷。邱文寥寥五百餘字,與其說是謬誤百出,倒不如是刻意誤導市民,其心可誅。筆者不得不撰文逐點反駁。
+++++++++++++++++++++++++++++++++++++++++++++
全文:
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日前在《am730》撰寫文章,吹噓香港段「高鐵」的便捷。邱文寥寥五百餘字,不妨全文轉載:
「畢打官腔」──邱誠武七小時交通,為二句鐘會議 Vs 一小時生活圈2010年9月10日
上月曾到廣州出席一個廣東省、香港和澳門三地政府就港珠澳大橋事宜進行商討的會議。我們一行八人,中午過後從紅磡乘坐直通車出發,再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到廣州流化區的會場,前後用上近四小時。
會議結束後,由於未配合到直通車時間表,遂乘廣深和諧號列車,經羅湖關口返港。結果從廣州會場返回香港市區,同樣用上三句鐘多。雖然廣州至深圳的旅程只需一小時,但從深圳站走過長長的通道、排隊過關,花了差不多一句鐘。
往來廣州開會一趟,會議只用兩小時,但旅程卻花了七至八小時,交通時間成本實在太高。相信很多經常因工作、經商、探親而往返穗港兩地的市民也有相同的經驗和感慨。這種舟車勞頓的經驗將於廣深港整段高速鐵路(高鐵)在2015年完工後完全改寫。屆時,香港市區往廣州的時間便可以縮短在一小時之內,加上廣州市的地鐵和公路的改善和新的運輸建設,上落廣州可省回一半時間。另外,高鐵亦會連接國家鐵路網絡的京廣客運專線及杭福深客運專線,使香港與北京及上海等主要城市直接連通。使用廣深港高速鐵路的乘客亦可透過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來往香港與珠三角主要城鎮。
除了省時、便捷外,高鐵項目將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進出珠三角門戶的地位,增強內地與香港特區經濟協作,促進經濟共同繁榮與發展,以及提高珠三角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
作者為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
邱文滿紙慌言,蠱惑人心。筆者閱後怒氣衝天,故撰文逐點反駁:
單單標題「七小時交通,為二句鐘會議 Vs 一小時生活圈」已屬可圈可點:先不論紅磡往返廣州流花是否需要七小時以及香港段「高鐵」能否促成港穗一小時生活圈,邱誠武某竟用「現時來回」來跟「高鐵單程」所需時間比較,得出「七比一」的結果,已屬明顯的誤導。
筆者到雜貨店買一打罐裝啤酒,盛惠七十大元;買一罐可樂,盛惠五元正,難道一罐啤酒就比一罐可樂貴十三倍嗎?《am730》是免費報章,讀者以趕上班的地鐵客為主,這些讀者多衹看標題、少有細讀內文。邱某任職傳媒逾二十年,竟會在文章標題上犯下如此低級錯誤?究竟屬專業失當,還是堂堂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本人根本毫無誠信?於筆者看來,邱某刻意以旁門左道誤導市民,其心可誅。
至於所謂「七小時交通,為二句鐘會議」更是不知從何說起:既然來往廣州需時七小時,邱誠武幹嘛衹開兩小時會議,幹嘛不編排多點行程?如果邱某肯多安排一個探訪考察,肯提早三小時出發,行程便變成九時出發、一時抵穗、探訪考察、四時開會、六時回程、九時抵港,即「七小時交通,五小時探訪考察會議」,多了整整三小時!
再舉個例子:各位要從香港到台灣跟三家企業洽商,會「飛一趟台灣,會見所有企業」,還是「飛三趟台灣,每次會見一家企業」?答案顯而易見。缺乏時間管理的話,縱有高速便捷的鐵路系統也是事倍功半,邱某圖以「二句鐘會議」來襯托「七小時交通」的不濟,在筆者眼中卻衹反映了邱某的管理能力何其不濟。進一步思考,如果因為高鐵縮短港穗兩地距離而徒增無謂的鐵路需求(如邱某之流,中午出發,通勤三百多公里衹為了開兩小時會議),更是對資源的重大浪費。
邱誠武指他們「中午過後從紅磡乘坐直通車出發,再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到廣州流化區(編按:「流化」正名應為「流花」,而且在廣州市行政區劃,流花根本不是「區」而是「街道」)的會場,前後用上近四小時」。翻查列車時間表:港穗直通車車程不多於兩小時,就算邱某在紅磡站泊車進站買票邊檢上車以及在廣州東站下車邊檢出站花了四十分鐘,那一共才兩小時四十分鐘而已。難道邱某從廣州東站到流花,僅僅十餘公里車程要用一小時二十分鐘?要是邱某認為如此的話,請代表香港市民向廣州市交通部反映問題,並將結果於下期「畢打官腔」專欄向讀者報告。
實際上,坐地鐵從廣州東站到流花西端的西場站,共十個站兼轉車一次,四十分鐘而已;要是開車的話,從廣州東站經廣園快速路、內環路和解放北路到流花湖,十餘公里,塞點車,三十分鐘該綽綽有餘;不塞車的話,三十分鐘足夠渡珠江,開到芳村。常人僅花不到三小時半行程,堂堂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本人卻聲稱花了「近四小時」,為甚麼?……為甚麼邱文中完全沒有提及由起點至紅磡車站的情況?
如果邱某當日是從政府總部開車出發,經告士打道、紅隧、在康莊道調頭到紅磡站,寥寥七公里卻因為紅隧間歇封閉,結果全程塞車花了四十分鐘。那麼連同紅磡往流花的三小時二十分鐘,剛好是四小時!所以邱某指「中午過後從紅磡出發,到廣州流化區,前後用上近四小時」恐怕是「中午過後從政府總部出發,到廣州流化區,前後用上近四小時」!
謎底終於解開了!邱某指「往來廣州,交通時間成本實在太高」,所謂交通時間成本,原來有整整半小時是浪費在香港市內的交通擠塞!堂堂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卻對此問題秘而不談?想到底,倒不如說是邱某有心透過文字遊戲,有意無意地將高昂的交通時間成本怪罪在現存的城際鐵路系統以及廣州市的交通網絡!於筆者看來,又是一記誤導市民的旁門左道。
接下來,邱誠武又指「會議結束後經羅湖關口返港。從深圳站走過長長的通道、排隊過關,花了差不多一句鐘」。真是太扯了!筆者經常用羅湖口岸及廣深和諧號往返港穗兩地,南下回港的話,由深圳站下車起算,直至在羅湖車站開車,沿途不停留不用膳不購物不娛樂不休閒不消遣的話需時最多僅三十五分鐘而已!
可悲的是,這個政府為了不同目的,竟然對會時間、距離等科學概念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及說法,而且與事實相去甚遠:當政府要推銷西九「高鐵」方案時,便吹噓高鐵總站選址如何方便,從港鐵九龍站出站,徒步至高鐵總站,直線行程四百餘米,政府聲稱衹需十分鐘左右;當邱某要撰文吹噓「高鐵」之便利,便力陳深圳車站及羅湖口岸之不便:從深圳站出站大堂出發,抵達羅湖口岸,過關後抵達羅湖車站月台,全程六百餘米,卻在邱文中被稱為「長長的通道,花了差不多一句鐘」!既然香港入境處承諾港人可於十五分鐘內辦妥出入境手續,難道從深圳站走到羅湖口岸、辦理中方出入境手續、抵達港方口岸、等候東鐵列車加起來需時四十五分鐘?要是邱某認為如此的話,請代表香港市民向深圳市當局及港鐵高層反映問題,並將結果於下期「畢打官腔」專欄向讀者報告。
邱文第三段提到:「屆時,香港市區往廣州的時間便可以縮短在一小時之內,加上廣州市的地鐵和公路的改善和新的運輸建設,上落廣州可省回一半時間」。難道這不是典型地產商的行騙伎倆?香港政府是否會全數資助兩地政府機關、各大中小型企業、豪宅以至貧民區統統搬到兩地的高鐵站旁?沒有如此打算的話,為甚麼不計算接駁兩地高鐵站的時間:從中環坐高鐵到流花需時多久?從大埔坐高鐵到流花需時多久?從大埔經深圳坐和諧號到流花需時多久?同一篇文章,描述現有鐵路服務的便要考慮接駁高鐵站時間;幻想未來高鐵服務的便完全不考慮接駁高鐵站時間。試問除了更貪得無厭的地產商,誰會比邱誠武更厚顏無恥?
一般的官腔通常衹是廢話連篇,受眾徒費時間一無所獲;這篇畢打官腔卻是誤導市民蠱惑人心,比一般官腔惡劣千倍。賣電器虛報產品性能、涉及一千數百元的小商人會成為階下囚;肆意破壞自然環境圖利的財閥至今仍逍遙法外;至於在每天印紙數十萬份的報章專欄中滿紙慌言的邱副局長更永遠不會受到制裁。那就難怪香港近年民怨沖天。
附註及延伸閱讀:
1. 邱誠武,七小時交通,為二句鐘會議 Vs 一小時生活圈,《am730》,2010年9月10日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22749&d=1270
2. 《港鐵城際直通車網上購票服務》,港鐵網站http://www.it3.mtr.com.hk/B2C/frmScheduleGuangdong.asp?strLang=Big5
3. 《2010服務承諾》,香港入境處http://www.immd.gov.hk/images/PerformancePledge/Pledge.pdf
吳志森:序當何罪?/被槍斃的序言
電話那邊,客客氣氣,顧左右而言他:百忙中為新書寫序,非常多謝。然後婉婉轉轉:事情最近才發生,但書將會賣很久,怕將來讀者看了你的序言不明白發生甚麼事。可否減少有關停稿風波的內容,花多些篇幅推介這本書,會適合一些。
我回應:我的序言已有推介,其他寫序的作者,也可推介。對方說:不夠不夠,可否減少寫停稿篇幅,加推介內容……雖然說得吞吞吐吐,我心裡當然明白發生甚麼事。面對這樣的要求,你們說,我要怎樣回應?
一本書的序言,與作者的關係,比跟出版社的關係密切得多。嚴格來說,如果內容不涉誹謗,沒有犯法,只能由作者提出意見,出版社根本不應干涉序言作者寫甚麼。何況,書的作者已看過內容,又表示接受,出版社編輯再說三道四,於理不合。
我決定向毫不合理的要求說不。陳雲新書的序言,一字不改。
我不想再跟編輯糾纏,向陳雲說明了我的想法,希望他親自處理。後來見到陳道長,他說已向出版社轉述了我的態度,並說明寫序的「行規」就是如此,不要再作無謂干涉。出版社編輯接受了陳雲的理據,答應序言可以刊出,以為從此相安無事了。
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不夠廿四小時,出版社編輯在我的電話留言:你篇序我傾過,決定唔落,因為呢本書會擺《信報》系列,請你原諒……
為何不出一天,會有一百八十度大變,由要修改序言,再接納刊出,最後決定全面抽起,過程如何,期間又發生了甚麼事?是地產財團的手伸得太長,連序言的一字一句都要過問?還是出版社編輯揣摩上意,為了保住飯碗而犧牲言論自由和編輯自主的原則?如果當事人不親身說明,恐怕一世都沒有答案。
序當何罪?我在陳雲新書的序言,究竟內容觸犯了甚麼禁忌,要受封殺極刑?篇幅有限,希望可以在下篇《三言堂》,全文刊出。---
我在陳雲新書的序言:2010年9月2日,我在新開的實名微博,發了以下的一則博文:
「信報改版,以辛辣批判見稱的專欄作家陳雲,在副刊及評論版的兩個專欄,下星期開始,全部取消。給出的理由是:改版。此消息已得到當事人證實。陳雲稱,與他的文章強烈批判地產商有關。原來,地產商的屁股是摸不得的。敬請各界關注。」
博文一出,網上鬧翻了天,轉發評論不計其數。陳雲的粉絲,喊聲震天:譴責愚蠢決定有之,訂戶要求回水有之,罷買罷睇的呼籲有之。陳道長的死忠粉絲,還開了一個「面書」群組,名為「我愛陳雲專欄」,用了我上面的博文,作為群組的引言,對道長的專欄突然被飛,群起而攻,抒發鬱結,盡訴怒火。
太陽底下無新事,不會無緣無故,全部有因有果。文人辦報早成絕響,媒體集團規模愈來愈大,所需資金也愈來愈多,報紙靠廣告生存,有財力大手筆的廣告客戶,超市電訊餐飲交通燃氣電力零售批發,不用打算盤,都知道全部都是地產壟斷集團的組成部份,幾乎沒有任何媒體飛得出他們的五指山,只要其中一個地產財閥下令抽起屬下集團的廣告,就足叫媒體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地產商的屁股真是摸不得的,這早已是媒體的普通常識,但陳雲道長卻偏偏不信邪,用春秋之筆,對地產壟斷集團之巧取豪奪,陰質劣行,毫不留情,深度挖苦,極盡批判,讀後人心大快,千萬毛孔暢通無比。但每次讀來,都暗捏一把冷汗,擔心道長的辛辣批判,在日益收窄的言論空間裡,終會有容不下的一天。
地產商的屁股真是摸不得的,陳道長專欄終於相繼消失了,這不是偶然的,是香港大氣候和媒體小氣候做成的,不是個人主觀意志所能轉移的,風波要來,誰也阻擋不了,別無選擇,唯有面對。在新媒體舊媒體交替互動的今天,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廣闊天地,仍然大有作為。
道長跟我說,會短暫休息,埋首著書,再重出江湖。相當一段時間,讀者對陳道長針針見血鞭鞭到肉的文章,相信會餓得發慌,此集《中文起義》,可暫解陳雲粉絲飢餓之苦,一定洛陽紙貴,有買趁手啦喂!
2010-09-10
Europe in turmoil over retirement age increase
Strikes raged across France from Paris to Marseilles as workers protested government plans to raise the retirement age. The unions said up to 3 million people joined the rallies. However, it's not that all of them were concerned about retiring at 62 rather than 60 as President Nicolas Sarkozy and his government insists. Many simply protested against Le Sarko; nevertheless, the turnout was impressive.
What's important is that the protest's popularity has implications for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Governments from Dublin to Rome and from Vilnius to Lisbon are thinking (or are about to start thinking) of ways to cut pension costs. They will face pensioner riots in their turn. In fact current demographic trends point to further protests, as birth rates continue to fall and the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age in Europe. Taxes paid to pension funds continue to rise, but so do pension funds' budget deficits.
In Russia, this issue does not seem as pressing as in France or Britain. Moreover, Prime Minister Vladimir Putin said on August 31 during his trip to Norilsk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not considering a retirement age bump. However, on September 7, Russia's Pension Fund head Anton Drozdov told the 19th Baltic social insurance conference that the problem cannot be avoided and this decision "will have to be made."
Deputy Prime Minister and Finance Minister Alexei Kudrin made a similar statement at the conference, adding that this decision will have to be made within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the gradual reform should take another 5-10 years. As a result, the retirement age will have to be raised by five years.
Although this might upset Mr Putin, there is an unbreakable law in business: with money issues, financial officers are trusted more than the chief executive officers. Admittedly, the prime minister is also right, because the government is not considering the issue now. But this does not mean it will not do so five years from now. Some say the issue could become quite pressing as soon as 2012, although that is unlikely during an election year.
In Europe, they are not saying they will raise the retirement age now or a month from now either. It will be increased gradually in France, and will not reach 62 until 2018. Britain is planning to cancel the law that requires compulsory retirement at 65 for men and 60 for women. Eventually they plan to raise it to 68 for men (and respectively for women). The Netherlands, Germany and Italy have similar plans.
In Italy, forecasts predict a drastic shift in the balance between working people aged 20-64 and pensioners. In 2040, it will reach 96 pensioners per 100 workers, a critical level.
Pension systems are in for dramatic changes worldwide. These changes have to be taken with a bitter pill, because the disease has spread through the retirement systems of Europe and Japan and is threatening with an "ischemic" attack. This disease has long called for preventive treatment, even without the recent economic recession and budget problems. Now it requires urgent intensive therapy. With pension systems, there are two things that can help - increasing the retirement age and even this notwithstanding, increasing government spending on pensions, with all ensuing consequences. The process is already underway.
Increasing the retirement age is not as terrible as it seems, if it is accompanied by certain laws, as in Britain. The plan is to pass a law that would prevent employers from firing any employee once that employee reaches retirement age. If the employee wants to continue working, he or she should be given the chance.
In fact, the higher retirement age combined with this law mean that older people can keep their jobs. For Russia, where people are discouraged from applying for jobs after 35-45, that would be a revelation, if this idea is embraced by Russian lawmakers.
According to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statistics, the balance between workers and pensioners in Russia will not reach the critical 96:100 mark until 2050. However, Russia's pension system is dramatically different from elsewhere - like many things in Russia that are foreign to foreigners.
The figures cited by the Western European media and EU pension statistics are scary. For example, the average American can count on a federal pension of 70% of his average annual income. Most European countries are far behi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respect, although they offer their citizens a better social package in terms of healthcare, education and welfare benefits. Italy is the most generous of the 27 EU members, where pensions reach 89% of average income. It is followed by France with 60% and Germany 53% (to be cut to 46%), while the Czech Republic is lowest with 35.3%. The EU average is 58.2%. In terms of actual money, this means that in Germany a worker with an average-income will receive Euro 1,000-1,500 a month after retirement; the 6,000 rubles (Euro 150) a Russian will get cannot come close to that.
Yet, the retirement age of 55 for women and 60 for men is very liberal compared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t is likely to be raised to 60 and 65, respectively, which is hot high either. But, one should not forget that 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in Russia is 59 for men (80 in the EU and Japan), with no upward trend in sight, unlike in Europe. Therefore, if the retirement age is raised to 65, the government might not have to support male pensioners at all. Very convenient for the budget.
彭定康﹕前人種樹 後人乘涼?
我通常會和家人在法國西南部的古老農莊大屋度過這個假期。那是最富有鄉村氣息的地方,這篇文章就是在菜園的葡萄架下寫的。在這個小村子裏有一個小農莊,幾座度假別墅,一個世紀前,這是個有50位居民的社區,如今只有兩個常住人口——農夫和他的母親——其他都是前來度假的人。
近幾十年法國的進步,引發了人們從鄉村遷往城市。「怎麼回事?」一個當地農夫一年前問我,「我們這些當地人都想離開這裏,你們這些北方的城市人卻想買下我們的屋子搬進來?」我想這大概是北邊歐洲城市中產階級的夢想——白天曬曬太陽,晚上清靜入夢。
即便是我們買下這個農場的15年間,進步的發展也留下了烙印。從前村內每種商店都有一兩家——肉店、麵包店、五金店,如今,超級市場已把這些小本生意趕出市場。我想是因為超市提供了更多選擇,價格也更便宜。在當地農村已看不到什麼商業活動了。
另一個進步的烙印是寬頻網絡的出現。這讓我能像在倫敦家中那樣使用手提電腦,衛星則提供了全世界的新聞頻道。我往常都習慣在假期中把國家大事拋諸腦後,把高科技產品丟在一邊,如今我卻必須隨時待命。
小規模獨特法國商業
被壓得喘不過氣
有了電視,我們可以見證世界其他地方的進步。巴基斯坦和中國的特大洪水或許不是氣候變化造成的,但有證據證明氣候變化程度似乎有所增。我們都知道如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一個世紀之前多了17倍,這是我們為繁榮付出的代價,而最窮的那些人將承受最多的後果。
我們還可以通過電視看到美國海岸特大原油泄漏事故的最後封堵階段,但這場環境災難是否能說服美國人認真思考自身過度的能源消耗?是否會令他們減少對汽車和空調的熱愛?我深表懷疑。
用一種可持續的方式來定義進步,是很難的事情。不管那些反全球化的言論說得多麼動聽,這裏的
麥當勞是全歐洲最受歡迎的。
法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也成績斐然,但在國內,那些小規模而且獨特的法國商業——奶酪生產商、法式蛋糕店或法國餐廳——卻被高稅率和社會福利支出壓得喘不過氣,另一邊,那些銷售「亞洲製造」的超級市場卻生意興隆。
讓所謂的進步
要付出更大代價
那麼,我們應如何在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之時,又能保存熟悉的事物,並維護社區的獨特性?我們如何能讓市場和技術為我們服務,而不是反過來受制於這些東西?
一個局部解方案就是,讓那些所謂的進步要付出更大代價(put a price on what we call progress)。比如說,那些城外的購物中心究竟讓我們付出了多少交通和綠化消失的成本?我們如何確保科技能滿足窮人的需要,而不是進一步拉大我這些擁有手提電腦和黑莓手機的西方人,跟印度與中國窮人之間的鴻溝?
最要緊的是,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同意去計算能源(尤其是碳)消耗的真正成本?拒絕這樣做,後果將由他們來承擔——亞洲和中國的洪水受害者、俄羅斯和非洲遭受旱災的農民,以及我們的子孫,比如我那5個孫子孫女。今天的「進步」將給他們留下什麼樣的遺產?我們總是認為老一輩總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在當今世界,這還是真的嗎?
作者是英國最後一任駐香港總督、前歐盟對外關係專員,現任牛津大學校監
2010-09-09
劉兆佳 : 「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政治地位
香港並不擁有所謂「次主權」。以「次主權」來詮釋香港在對外事務上的角色和權力屬用詞不當。香港應該嚴格遵守基本法有關外交和對外事務的規定,在「一國兩制」的原則和框架下,恰如其分地參與和處理對外事務。
日前港人在菲律賓遇到的不幸事件,意外地引發了一場對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其高度自治性質及其在外事及外交活動中應有的角色和權力等問題的爭議。從特首在緊急的情況下,應否直接致電他國元首,到在慘劇過後,香港政府的有關部門能以什麼方式和程式介入他國的善後工作,都出現各種說法,其中涉及所謂「次主權」概念的爭議尤為激烈。這些討論如能理性地進行,無疑是一次認識、認清香港特別行政區在國家的政治體制中,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是甚麼樣的地位,及探討其涉外活動的適當方式及角色,以至目前在體制和操作上是否出現不足之處的一個好機會。
「次主權」不適用於香港
「次主權」這詞是近代學術界討論國際問題時引入的新詞,但並未普及,而且亦未有統一定義。更重要的,這詞並未正式用在法律,或國際法的層次,一般是指一些不是一國主權之下的「從屬地方」或「代/託管」地方,或一些原來擁有主權,但後來自願併入聯邦或邦聯的地方,或一些主權未確定,或未被其他國家承認的地方,或一些被視為實質上獨立但名義上仍未獨立的地方等。針對這些情況,有學者以「次主權」這學術概念來形容它們。但這都不是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部分的情況。
在香港這次爭議中,正反雙方其實對事情的具體內容並無分歧,即是香港是中國主權下的地方單位,其國防及外交事務由中央處理,通過授權,即通過基本法,香港可以處理一些涉外事務,在外活動時也可以用「中國香港」的名義,有別於「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些國家用詞,無論是通過基本法的原則性授權,還是按每事具體授權,這關係也非常清楚,關鍵是這安排是否就是「次主權」,能否、應否使用「次主權」一詞來形容這種安排。
有意見認為這詞既然有其特定的學術涵意,在學術圈當然可以自由使用,這是個片面的道理。學術討論要自由,但也必須嚴謹和認真。
特首致電菲總統不應與「次主權」連結
究竟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是否擁有所謂「次主權」,既是學術上也是社會上的一個是非的問題,大家可以自由表達意見,但最後還是要辯清是非。這詞既然不是國際法上通用的名詞,在學術界的使用中,指的又是什麼呢?從現有所有已提出任何例子中,都與香港的情況有根本的差別,亦未聽聞過有人並在他人認同下用來形容一個主權清楚明確是屬一個國家的,處於一個國家的領土範圍內的,而只因中央授權而享有高度自治權的這樣一個地方。故此提出這用法的人,只是引用了一些事例,如港人出任聯合國機構的高層職位,或特首打了個電話給某國元首,就證明香港擁有「次主權」。不過,他必須說明他引用這詞的理據,或承認這詞是一個創新的概念並說明其理據。很明顯,就算從學術的角度來看,獲授權可以處理一些外事活動的地方,不能就可以直接說成是擁有「次主權」的地方。
需要指出的是,特首在港人危急的情況下利用他作為亞太經合組織的香港代表所建立起來的與一些國家的領導人的人際關係致電菲律賓總統,是他作為香港特首對港人負責任的應有之義。此舉不但得到港人的接受,也為菲律賓總統所接受。後者事後亦就未能迅速接聽特首來電而致歉。特首此舉乃因時制宜、特事特辦的行動,絕對不應與所謂「次主權」連結在一起。
香港應恰如其分地處理對外事務
把一個在內容上模糊不清,在學術上並未確立,在國際法上尚未獲承認,只有少數學者和西方政府運用(部分是藉以分裂別國的理據),而且容易引起政治爭議和敏感反應的名稱去演繹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高度自治,不單無助於解決「一國兩制」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諸般問題,而且容易引發不必要的政治爭論和摩擦。只提出香港擁有所謂「次主權」的論點,會令一些人覺得有人意圖削弱中國政府的對港主權、有人有意將香港搞成為獨立政治實體、有人希望香港可以取得部分外交權力、有人藉機迫使特區政府做一些超越其在基本法下獲授權力的事及在特區政府做不到時予以抨擊、有人試圖鼓勵外國介入中國內政等等。無論如何,這種種可能出現的猜疑及其所產生的政治衝擊,對香港的政治穩定、中央與特區關係、甚至中國的國際關係,都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香港並不擁有所謂「次主權」。以「次主權」來詮釋香港在對外事務上的角色和權力屬用詞不當。香港應該嚴格遵守基本法有關外交和對外事務的規定,在「一國兩制」的原則和框架下,恰如其分地參與和處理對外事務。
劉夢熊: 《蘋果》煽動仇富 損港根本利益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慶典前,特地會見了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雙方交談中,胡錦濤肯定李嘉誠對深圳改革開放和香港繁榮穩定作出的貢獻,希望他今後繼續運用其影響力,在促進粵港合作和國家的現代化發揮更大作用。李嘉誠回應指,日後會繼續推動香港和內地的緊密合作,為國家和香港的繁榮發展盡心盡力。其後,李嘉誠獲邀在大會發言,在他談到港商在深圳特區30年來的發展起伏,以及早年個人經歷時,百感交集,不禁哽咽,他的精彩演講一度被熱烈掌聲打斷。
《蘋果日報》惡意歪曲用心險惡
今次「胡李會」及李嘉誠獲邀發言,被形容為高格調和罕見,引起各種揣測與解讀實屬正常。而絕大部分解讀均指出,國家高度重視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的日子,舉行盛大慶祝活動,同時借此機會飲水思源,褒揚對深圳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代表性人物,是人之常情,不難理解。而今次獲得在慶典上發言的4個代表,本身都各有其象徵意義,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及騰訊主席馬化騰,兩人均在深圳創業,代表深圳是一個擁有國際性的高科技發展的城市;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則代表最早參與深圳(蛇口)開發的國企;而由在深圳有龐大投資的李嘉誠代表港商發言,是不作第二人想的最合適人選。
但是,《蘋果日報》惡意歪曲用心險惡,翌日頭版頭條大標題竟然是「李嘉誠惡晒」,內文更誣衊說「中央肯定李嘉誠在港的經濟霸權」,「令香港仇商情緒惡化」云云。該報的「蘋論」更居心叵測地以《榮耀全歸李嘉誠?》為題,竭盡挑撥離間之能事:「胡錦濤先生卻單獨看重李先生,讓他得到高人一等的禮遇。這不但令其他商界要人有微言,更令一般香港市民感到中央政府及領導人只看重大商家,只重視商界的意見。這肯定會加深商界跟一般市民的矛盾,不利營造和諧的社會氣氛。」《蘋果日報》挑撥離間,矛頭直指中央,藉機抹黑李嘉誠,挑動仇商仇富情緒,分化社會,其心可誅!本港正義輿論抨擊這是「捕風捉影的分析,根本錯誤對焦」。
李嘉誠為深圳經濟起飛作出傑出貢獻
毫無疑問,由於地緣經濟,過去30年改革開放造就的深圳經濟起飛,當中好大原因是得到港商的支持。李嘉誠在深圳作出大量投資,建立了重要的物流基建項目,對深圳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胡錦濤與李嘉誠會晤,最直接理由,當然是因李嘉誠是投資最多的港商,也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胡主席會見龍頭港商,也與鼓勵他們與深圳合作發展的遠景有關。既然深圳經濟特區不僅要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當然離不開港商的繼續支持。李嘉誠在發言時也指出:「深圳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動力火車頭,也是國家30年變革的精彩縮影,在此多少人默默的貫徹落實政策,多少人投入資金苦心經營,多少人付出辛勤的汗水。香港與深圳山水相連,人們互通的優勢讓我們成為密切的合作夥伴,共謀發展。」
深圳之所以迅速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大城市,創造了世界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發展史上的奇跡,與李嘉誠等一批香港工商界人士的參與和支持密不可分。李嘉誠不僅是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歷程的直接見證者,也是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的重要參與者。1992年5月1日,李嘉誠在深圳成立合資的深圳長和實業有限公司,這是李嘉誠實施投資重點戰略轉移的重大舉措,標誌著他鼎力支持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深圳,李嘉誠投放巨資建設鹽田國際深水港及碼頭,投資建設廣深汕高速公路,投資建設外貿中心等,奠定了大型基建基礎,傳入了現代企業先進管理技術,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業作出傑出貢獻。
李嘉誠受到廣泛的認同和尊敬
李嘉誠對祖國內地的投資遍布東西南北,包括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珠海、汕頭、海南、福建、廣西、東莞、台山、南海、順德、江門等地,以及家鄉潮州市,均有巨額投資和捐助。李嘉誠對中國內地賑災、教育、科技發展,以至各種各樣的公益事業、宗教事業、醫療事業等,其巨額捐贈惠及各界。李嘉誠已捐出近三分之一身家作慈善用途。其名下的慈善基金在過去3年已捐出逾52億元,未來10年更會加碼,預計多於過去30年的總和。據李嘉誠基金會網頁顯示,歷年來,李嘉誠已捐出及承諾之款項逾百億港元,八成以上的捐獻項目並無命名,其中四成七用於教育,四成二用於醫療,百分之七用於文化、百分之四用於其它公益。至於地區捐款分布,六成五在內地,兩成三在香港,一成二在海外。在全球凡有華人足跡的地方,李嘉誠都受到廣泛的認同和尊敬。一項跨兩岸三地的《2010中國500企業家公眾形象滿意度調查報告》,在「道德修養」、「業績表現」、「企業信譽」、「社會責任」、「競爭力」5個指標中,李嘉誠高居榜首,堪稱實至名歸!
黎智英暴露陰暗畸形心理
古云:「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儘管李嘉誠譽滿天下,但謗亦隨之。李嘉誠捐助10億港元給香港大學醫學院,這是亞洲有史以來個人單項教育捐款的最大手筆;作為回報,港大決定將醫學院冠名為「李嘉誠醫學院」,這是國際慣例。但香港極少數人借港大「冠名」掀起風波,卻無法詆毀李嘉誠慷慨奉獻的品格,反而暴露了他們陰暗畸形的心理。《蘋果日報》這次藉機抹黑李嘉誠,挑動仇商仇富情緒,也暴露了壹傳媒、《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陰暗畸形的心理。
黎智英本身也是商人,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商。其反中亂港、作奸犯科劣行罄竹難書。壹傳媒、《蘋果日報》宣淫販賤,包括出錢炮製「陳健康獨家嫖妓新聞」、摷明星垃圾桶、賣弄未成年少女濕身性感照、藉藝人床照大發淫褻財等。黎智英宣淫販賤,荼毒社會之餘,更奉行反中亂港方針,與中國人民為敵。四川八級大地震,舉世同悲,李嘉誠捐出一億五千萬元救災,但曾被筆者怒斥為「狗嘴吐不出象牙」的《蘋果日報》一貫搞針對,公然將李嘉誠的賑災義舉暗諷為「鬥大」。《蘋果日報》對大地震災難中的同胞不但沒加以援手,反而用「天譴」來詛咒大地震的罹難者,可說是泯滅人性。
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但黎智英喪心病狂反中亂港,公然煽動「向北京說不」,咒罵中央領導人「黐線」;鼓吹分裂國家,西藏發生「藏獨」分子打砸搶燒暴力犯罪,《蘋果日報》竟然叫囂「文明社會有鼓吹分裂國家的自由」。近日菲律賓人質慘劇,《蘋果日報》睜著眼睛說瞎話,公然造謠說:「直至事件落幕,我們仍聽不到、看不到中國領導人的關注。」引起市民和輿論憤慨,紛紛痛斥《蘋果日報》「罔顧事實」,「一派胡言」,「用自己同胞的死來做政治文章,簡直毫無人性,豬狗不如」!《壹週刊》吹捧美國圍堵中國戰略,聲稱「願第三次世界大戰早點爆發」,狂言消滅中國人「洗洗基因牌」,其漢奸陰暗心態令人髮指!
黎智英這樣劣行罄竹難書的奸商詆毀德高望重的世界級企業家李嘉誠,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