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出以徵收額外印花稅去打擊樓宇炒賣的政策後,樓市明顯冷卻下來,傳媒上更充斥著炒家削價求售的成交案例。據地產代理的反映,市場上的成交量跌了超過百分之五十,個別地區更高達百分之八十。生意量的劇跌,令部分代理揚言會組織遊行向政府請願,希望政府能把措施調校得溫和一些,以免斷了他們的生計。
市民看到以上的情況,心中都覺得政府今次的措施該已有效用了。期望很快就可以看到樓價全面下跌,令他們有機會入市買平樓了。然而,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地市領先指數,在措施公布後仍連升了三個星期,這究竟是甚麼原因呢?
首先,讀者必須明白,「中原城市指數」是以實際成交為基礎,經過科學方法統計出來的加權指數。我們的統計方式與背後理念是一貫的。城市大學的教授們對如何計算「中原城市指數」,在網頁裏有清楚的解釋,有興趣的讀者可上網一看。因此,我們的指數是不會受市場的情緒所影響的,亦不會為政府的施政所需而服務。除了成交數據,再沒有其他因素足以影響中原城市指數。它是絕對可以反映真正市況的。
相反,傳媒上的成交案例,卻是編採部門刻意地挑選出來的。當記者覺得政府的措施應該起作用的時候,他們就不自覺地會找一些偏低的成交紀錄去印證自己的觀察。這種以偏概全的報道方式,很容易令我們對實際的市況產生錯覺。中原城市指數正好以科學的統計方式,補充了抽樣報道的不足。
當我發覺最近公布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與市場的預期不一致的時候,我曾親自致電不同分行的前線工作同事作廣泛的了解。我發覺市場上的確存在著一些低價的成交,但並非主流;大多數業主的心態都沒有因新政策而軟弱下來,如果業主是用家的話,他們擔心賣了樓之後,不一定可以用同等的價錢,買到其他更適用的樓宇。當業主是投資者的時候,他們又覺得把賣樓得來的錢放在銀行幾乎沒有利息收,還是收租的回報較吸引。
因此,那些以為市場上會有平樓買的人都很失望。他們很快已發現,賣方市場的基本形勢並沒有怎樣改變,急於套現的「筍盤」,在措施公布之後的頭二十天裏已經消耗得七七八八,等下去可能會愈等愈貴。
我並不是想說政府的新措施沒有效用,這些措施在遏抑投機活動方面仍是十分有效的,但今次樓價上升並非全是炒家造成的,所以沒有炒家不等於樓價就不會繼續升。今次樓價上升的主要原因有兩大方面:第一個是美國推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令與美元掛鈎的港元不得不跟隨美元貶值,有資金的人只好投資實物求自保。第二個是內地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先富起來的人都來香港買樓,以致政府再增加供應,也不易滿足他們的胃口。這兩大問題都不是特區政府可以輕易解決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