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表示還得為第二次的量化寬鬆政策加碼的時候,中國卻表示會審慎地逐步收緊貨幣供應,因為不斷流入的資金,已令中國通貨膨脹的速度超過政府所訂的健康水平。中國政府的這種取態,令內地和香港股市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調整,走勢與歐美日的股市剛好相反。
有投資者問我,是否應避避風頭,暫時把資金抽離中國與香港市場,轉投歐美日?他覺得執行量化寬鬆政策的地方,股市上升的機會應比執行收緊政策的地方高。我不認同他的看法,我認為中國的政策是切合實際需要的正確政策,而美國的則是不顧後果的短期救急之計;中國的政策是走在現實的前面,美國的政策則是被現實拖著走;哪個地方的投資更有前景,不難取得結論。
我是地產投資者,習慣留意長遠的因素,不計較短期的波動。所以,近期股市的回落不足以改變我看好中國前景的大方向,至於股市投資者是否應避一避中國會繼續加息的風頭,那我就不知道了。
有些分析員,以極簡單的加減算式去推論中國需要加息的幅度。他們認為,中國政府既決心要控制通脹,那就得把利率加至通脹之上,這樣才能避免負利率的情況出現。現時中國的利率是2.5%,但通脹率則是4.4%(十月份),兩者相差1.9%。即是說中國起碼加息2%才能壓得住通脹。如果中國真的要加這麼多息,那股市當然承受不了,但我覺得中國不需要這樣做。
內地把可忍受的通脹水平訂在3%,但這只是政府的理想,並不代表社會真的承擔不起更高的通脹水平,以中國經濟有8%左右的增長率來計,6%的通脹率也應承受得起。八九十年代,香港經濟增長得快的時候,香港承受過更高的通脹率,市民生活一樣在通脹中有所改善。因此,如果中國政府認為加息可能對經濟造成更多的負面作用的話,中國政府可能寧願調高可接受的通脹標準,也不會用加減數去決定加多少利率。
此外,用加息去控制通脹只是西方政府慣用的調控政策,中國政府可用的手段遠比西方政府多。中國仍有很多國企,這些國企所提供的商品與服務,中央有權直接定價。即使是民企,雖然政府在操控時困難一些,但中國的物價局仍多少有一定的影響力。不按物價局的定價準則做生意的民企,政府仍可以嚴加懲處,起殺一警百的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即使有通脹,其後果也不一定會由老百姓去承擔,而是要相關企業啃掉算了。因此而吃虧的企業,政府會在其他政策上寬鬆一些以作補償。
由此可見,中國政府的確有比西方更多的手段去控制通脹,加息並非唯一的手段。當然,加息的手段中國也會用,只不過加息的幅度不會是通脹減現時利率這麼簡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