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當年追看國內人氣電視劇《雍正王朝》,其中印象深刻的一幕,便是仍未獲康熙授予王位的雍正,為滿清國庫向一眾大臣、皇親、國戚追收欠款,因為過於雷厲風行,任誰都不賣帳,結果弄得自己四面樹敵,焦頭爛額。當時國內坊間都說,那是影射正為國家清算「三角債」,而弄得自己灰頭土臉的總理朱鎔基。
相關即時新聞
今日報章頭條摘要(08:00)
雍正vs.朱鎔基 漢武帝vs.胡錦濤
不久之後,國內又有另一套人氣電視劇《漢武大帝》,描述仍未成年登基的漢武帝,如何在竇太后(武帝祖母)的陰影之下,忍氣吞聲,默默鞏固權力,結果磨劍十年,終於得以掌權。當時在國內又引發另一輪政治聯想,說這不是影射在江澤民的陰影之下,那個誠惶誠恐,生怕行差踏錯,結果兩屆黨代表大會(10年)之後,才得掌權力的隔代承繼人胡錦濤嗎﹖劇中其中一個讓國內同胞議論紛紛的情節,就是竇太后交出虎符(兵符)給漢武帝的一那幕,那不是影射胡錦濤接掌總書記時,江澤民卻仍未交出兵權,未能一併順利接掌中央軍委主席一職,要直到2004年,胡才正式接掌軍權嗎﹖劇情對照政治現實,不是絲絲入扣嗎﹖
劇中又描述漢武帝勵精圖治,為的是深信「漢、匈必有一戰」,所以必須秣馬厲兵,及早為國家儲備國力。有好事之徒,又嘗試對號入座,找出誰是現代匈奴?那是美國?日本?還是俄羅斯呢?而劇中的閩越國就必定是台灣,不是嗎?與匈奴決戰之前,必先平定閩越國。
《讓子彈飛》引發政治隱喻橫飛
近日,國內亦有一套電影,不單票房大收,還引發新一輪政治猜謎、解讀的熱潮,那就是姜文自導自演的《讓子彈飛》一片。
那是一套以民國初年為背景,由姜文飾演的土匪張麻子,冒充由葛優飾演的縣官馬邦德,往鵝城走馬上任,惹上由周潤發飾演的當地土豪惡霸黃四郎,結果惡鬥連場,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鬥智鬥力的故事。
國內無論網絡以至坊間,都興致勃勃的討論,認為這是一套擁有大量政治隱喻的電影,諷刺國內現實上的貪污腐敗、人民的盲目/投機/民粹,以至政治禁忌如八九六四等。
這些討論指出,片中有大量的政治符號,例如:片首的馬拉列車,那是指以馬列主義,帶領中國走向現代化,結果遭到伏擊,人仰馬翻;張麻子就是帶領群眾打倒地主、土豪,瓜分他們土地財產的共產黨;「筒子」諧音就是「同志」;鵝城就是暗示版圖像一隻雞的中國,鵝就是隨波逐流的芸芸眾生;黃四朗就是既得利益集團/國民黨 ……
這還不止,有一些地方,解讀者簡直讓人覺得扯到天馬行空,例如說片中其實有「六四密碼」,諸如民國8年「九筒」(指張麻子作為大哥戴「九筒」的面具)帶領6個弟兄幹掉了黃四郎云云。
中國就是一個如此沉溺於政治隱喻、政治猜謎的地方。
言論空間緊窄造就政治隱喻流行
當然,借古諷今,借故事針砭時政,舉世皆有,但為何中國卻特別多,而且對號入座的遊戲,更炒作至全城鼎沸的地步呢?
這當然與中國的政治環境和氣候大有關係。
官方加諸於媒體身上,恍如緊箍咒的言論自由尺度,窒礙了言論。如果可以好似民主社會一樣,每天各種觀點都能夠在媒體上暢所欲言,那麼那些有心人也不用如此挖空心思,來把政治觀點通過種種借屍還魂的方法道出;而讀者亦不用如此如飢似渴,也要在這些故事中進行解碼重組,以啜取出一絲半絲的政治養分。
在香港,哪怕是天皇老子,由曾蔭權到李嘉誠,哪個不能公開罵?六四更不會是顧忌,那用「民國8年九筒帶領6個弟兄幹掉黃四郎」,那樣的迂迴、轉折、挖空心思。所以,香港的政治,就是沒有那樣的想像力。
一場政治隱喻盛宴的背後,其實正是高壓政治箝制言論空間下的蕭颯與蒼涼。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