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亞洲之行和先後召開的東亞峯會、G 20峯會以及亞太經合峯會將亞洲的挑戰暴露在世人面前:現今,雄心萬丈的中國與鄰居之間的緊張關係正在改變着這一地區的地緣政治。
令人注目的是,奧巴馬亞洲之行僅限於幾個民主大國:印度、印尼、日本和韓國──這些國家能對中國形成包圍,遏制其崛起。一年前,他還在苦苦尋求與中國展開合作,從氣候變化到貿易及金融監管的眾多領域,都希望與中國成為合作夥伴,這反映出美國有意接受中國的崛起。
應對中國崛起的傲慢
如今,奧巴馬的中國戰略已經失敗,他開始尋求前任用過的方法──發展合作夥伴,以應對中國崛起後的傲慢。亞洲其他國家也在尋求新的均衡,共同採取防禦戰略。
快速崛起的亞洲早已成為全球地緣政治中心。亞洲大國的實力變遷正在挑戰自身的和平與穩定。亞洲大部份地區充滿了戰略不均衡,有必要花血本助其建立地緣政治穩定性。
中國的崛起使得許多亞洲國家開始建設雙邊安全合作關係,此類合作反映了各國有意對中國的行為做出積極回應,以使後者不至於越線,打破「和平崛起」的自我定位。
但要建立真正的合作夥伴關係需要漫長的過程,因為這要求雙方相互包容和妥協。比如近年來,美國僅將印度視為「軟盟友」,以避免背負合約義務。儘管美印雙邊關係迅速升溫,雙方的期望和利益仍存在着不少衝突。
美國同時也在爭取越南,甚至已與後者展開了民用核設施事務談判。不過,在美越關係上,雙方都受冷戰思維影響。越共內部對越美關係也存在着重大分歧。越南意欲拉攏美國以應對中國的強權戰略,但一些越南領導人依然擔心美國意圖對越南實行演變。
儘管緬甸在遏制中國方面有着戰略重要性,昂山素姬最近也結束軟禁重獲自由,但美國仍然繼續對其實施嚴格制裁,目的就是顛覆其政府。美國的制裁使緬甸越來越依賴中國。
中美關係本身也面臨着諸多困難,但雙方均沒有明顯的競爭或對抗意思。對美國來說,中國的崛起實際上有利於美國在亞洲的軍事部署。中國因素還有助於美國鞏固現有盟友並吸引新盟友,從而擴大其在亞洲的影響力。
因此,美國將維持其在亞洲戰略版圖上核心影響力的地位,而亞洲其他主要國家的影響力卻在削弱。即使中國、印度和日本在亞洲形成一個不等邊的戰略三角,且中國這一邊最長,其他兩邊(日本和印度)加起來也總能超過它。毫不意外,如今亞洲國家關係發展最快的就是印日關係。
對現有秩序構成挑戰
如果將俄羅斯也考慮進來─於是三角形成為了四邊形──那麼中國實際上將陷入重重包圍。日本、俄羅斯、印度,再加上美國的援手,將不僅使亞洲沒有任何機會發展成以中國為中心,也將給中國帶來戰略噩夢。但是,最近的事態發展顯示,俄日之間要達成友好關係還早着呢。
在這樣的地緣政治背景下,亞洲很可能將維持不穩定狀態,新聯盟可能出現,舊聯盟可能改變,軍事力量不斷加強,這些因素都將對現有秩序構成挑戰。
中國的「虎」年真是名副其實──在這一年中,中國在領土問題上發出了最強硬的聲音,從日本到印度的近鄰都感到了它的威脅。事實上,二○一○年應該被銘記為中國領導人不惜犧牲自己國家的利益轉向擴張政策、從而使美國得以重回亞洲中心舞台的一年。
Project Syndicate, 2010
布拉馬.切蘭尼( Brahma Chellaney)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